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2002年是中国物理学会的七十周年大庆。"中国物理学会七十年"纪念文集汇集了中国物理学会成立70年来一些重要活动的图片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可以了解中国物理学会的历史和物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众所周知,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现代物理学得到飞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人类认识世界(包括从基本粒子的微观世界到宇宙的宏观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导致了原子能、半导体、激光的发现或发明以及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建立等。这些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数学、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直接导致半导体、计算机、光通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大发展。中国物理学会正是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不久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国老一辈的物理学家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建立和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我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被迫逐步迁到西南地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国的物理学家坚持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坚持出版《物理学报》;坚持中国物理学会的活动。同时,不断有海外学成的中国物理学者回国参加物理教育和科研工作。中国物理学会和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凝聚着这些前辈们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在中国物理学会成立70年之际,谨向前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物理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新建立了不少物理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物理系,培养了许多物理方面的人才; 一批海外物理工作者,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增强了中国物理学队伍的实力。50年代后期,许多优秀的物理工作者,坚决服从国家需要,放弃自己熟悉的专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的许多科学家、干部、工人及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是中国优秀物理学工作者的代表,也是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楷模。
改革开放为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 倾注了新的活力。国家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幅度的增加,各类物理学教学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装置、重离子加速器、托卡马克装置等一批重大科学工程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物理学有关领域的拓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以及"863"计划和攀登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对我国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同时,许多物理工作者有了更多出国学习、进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也逐渐增多。中国的物理学加快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
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物理学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拥有近四万会员的学术团体,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物理学会及其所领导的分支机构,近年来每年平均组织约50次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主办了22种物理期刊和杂志;组织几十万名中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开办"中国物理教育网"并为青少年的物理教育和科学普及组织了多种有益的活动;举办了每两年一次的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命名的物理奖推荐和评选活动。近年来,中国物理学会启动了会员登记工作,重新建立了中国物理学会的会员名录,目前正在酝酿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会员和学会的作用,努力把中国物理学会办成"中国物理学工作者之家"。中国物理学会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上日趋活跃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加入了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盟(IUPAP),并成为一名重要的成员;作为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APPS)的发起组织之一,参加了该联合会举办的各项重要学术活动;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物理学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不断开展双边或多边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
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石,在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的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在新的世纪里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同心协力,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努力使我国的物理学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