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委员会2014年工作总结 一、竞赛工作 1.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和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1)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2014年7月13-21日,第4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在哈萨克斯坦举行,来自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374名选手参加了比赛。中国代表队的5名选手均获得了金牌,总成绩分别为第一、第二、第四、第六和第十二名,并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除了中国队获得5枚金牌外,其他金牌由越南、中国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获得。此次竞赛由南开大学组织,中国队的5名选手分别是胥晓宇(人大附中)、郭浩宇(华南师大附中)、石子金(华中师大一附中)、戴嘉为(华中师大一附中)、李嘉宇(石家庄二中)。

2)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2014年5月11-19日,第15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在新加坡举行,来自亚洲27个国家/地区的174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本届竞赛共设金牌15枚,中国代表队的8名参赛选手均斩获了金牌,并获得总分第一、实验第一、理论解题最佳创意奖、最佳男生奖等。其他获得金牌的国家/地区包括:新加坡、越南、中国台北、泰国和俄罗斯。此次竞赛由南开大学组织,中国队的8名选手分别是孙雨东(人大附中)、彭昌南(深圳中学)、张景云(华中师大一附中)、傅杨(湖南师大附中)、蔡进逸(杭州二中)、郭阳观(长沙一中)、王宇晗(杭州二中)、杨子宸(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2.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1)组织建设

由于丛树桐教授不幸去世、贾起民教授年事已高不宜再担任常务委员的工作,为确保竞赛工作顺利开展,经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同意,2014年增补刘觉平教授、陈晓林教授为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任命刘觉平教授为竞赛委员会副主任。两位老师上任后,很好地完成了各自承担的任务。

2)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复赛

根据《全国五项学科竞赛条例》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2014年竞赛委员会开展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活动。预赛和复赛在全国各地开展。预赛时间为2014年9月6日;复赛理论考试为2014年9月20日,实验考试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竞赛委员会自定。预赛只进行理论考试,由全国竞赛命题组统一命题和制定评分标准,各省竞委会组织赛事和阅卷评分。复赛理论题由全国统一命题和制定评分标准,各省竞委会组织赛事和评分;实验考试由各省竞委会命题、组织赛事和评分。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521322名学生参加预赛,30563名学生参加复赛理论考试,2307名学生参加复赛实验考试。

3)扩大赛区一等奖名额和决赛名额

这两年参加预赛的名额有所增加,2013年逾49万,2014年逾52万。为了调动广大考生的积极性,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要求,竞赛委员会决定,自2014年起赛区一等奖名额增至1200名,决赛名额增至360名。

4)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

本届竞赛决赛及颁奖大会于11月1-6日在杭州举行,由浙江省科协、浙江省物理学会、杭州市第二中学、浙江大学等联合承办。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0名考生参加决赛,其中,18人是少数民族。决赛结果,张晨星等61人获一等奖,胡梓瑶等121人获二等奖,刘子鸣等178人获三等奖;另外,张晨星获总成绩最佳奖、理论成绩最佳奖,李林森获实验成绩最佳奖,胡京津获女生成绩最佳奖。

5)增加竞赛透明度

竞赛委员会要求,各省在复赛阶段都要预留时间,确保申请查分制度得以执行,增加竞赛的透明度。本届竞赛没有收到因查分引起的投诉。

6)加强保密工作和考场监督

预赛试卷及参考解答、评分标准全部经保密渠道寄往各省的保密组。复赛理论试卷实行两级加密的电子传输,各赛区在保密条件下印制装订。复赛理论的参考解答及评分标准则在开考后发送各省的全国竞赛委员。决赛考卷的印制和运送由专人负责,考场全程监控,理论考场座位按考生姓氏拼音排序,实验考场则按二维码随机抽签,考场未发现舞弊行为。

7)继续资助西部贫困考生

“西部学生基金”项目迄今为止已经实施4年,运行良好。2014年,共资助6名考生,计21000元。

8)2015年工作初步安排

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拟于2015年9月5日上午举行;复赛理论考试拟于9月19日上午举行;决赛拟于10月31日-11月5日在长沙举行。为了与国际接轨,竞赛委员会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正在对竞赛大纲进行修订,计划于2015年完成;同时,也在进行章程的修订工作;并将按照中国物理学会的要求,做好竞赛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二、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7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主题为“开放课程背景下物理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来自全国各地的333名物理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教育部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委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

会议特邀四川大学高洁院士、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童洪辉副院长分别做了题为“从物理学的发展谈科技创新”、“基础物理教育的改革”和“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及其进展”的学术报告。结合会议主题,会议邀请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主编杨再石先生、北京大学王胜清教授、台湾海洋大学周祥顺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微课程”、“MOOC与大学教学”和“台湾海洋大学物理开放课程”的报告。浙江工业大学施建青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潘江洪老师、中国科技大学张增明教授、复旦大学乐永康老师分别做了题为“推动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同伴教学法对课堂期望的影响——基于广西师范大学《电磁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拔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研究型物理实验教学”和“Start from scratch”的报告。这些报告内容丰富,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会议共收到论文94篇。经专家组评审,选出85篇在《物理与工程》杂志增刊上正式发表。会议通过理论、实验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张贴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并设优秀论文奖、最佳版面奖、最佳张贴奖和最佳交流奖,共评出优秀论文8篇。

会议期间,举办2014年“高等教育杯”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决赛。来自六大地区的12名选手进行最后的角逐,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其中,一等奖得主哈尔滨工业大学孟庆鑫老师、二等奖得主北京科技大学徐美老师分别进行了授课示范,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

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主任叶沿林教授参加会议,并进行了会议总结。四川大学为本次会议做了大量细致而周到的工作,保证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三、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

11月22-23日,第十届“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由南京大学承办,约500人参加会议。会议主题为“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物理课程与课堂”。主要议题有: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MOOC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课堂教学的传承、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会议邀请南京大学谈哲敏副校长报告“重构大学教育: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南京大学王广厚院士报告“从原子团簇基础研究到纳米技术应用探索”;上海交通大学胡其图教授报告“改进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浙江大学翁恺教授报告“MOOC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借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田东平教授报告“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介绍”;吉林大学张汉壮教授报告“吉林大学‘力学’和‘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MOOC的建设与体会”;南京大学胡安教授报告“漫谈固体物理”;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杨祥报告“开放课程建设的认识、思考与实践”;北京大学沈波教授报告“从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看III族氮化物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同济大学王祖源教授报告“MOOC与SPOC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复旦大学乐永康教授报告“信息化背景下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新机遇——从实验课程的目标谈起”;国防科技大学梁林梅教授报告“大学物理MOOC课程建设”。

四、2014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大奖赛

大奖赛于10月11-12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主任叶沿林、副主任刘长铭、秘书长王稼军、副秘书长唐挈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本次大赛共有约2000名教师参加了比赛和观摩,57位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其中,高中教师29位、初中教师28位。经过评委会评审,共评出一等奖37名、二等奖20名。大赛期间,还举办了自制教具评比,共收到参赛作品117件,最后评出一等奖29件、二等奖63件。

五、成功申办2015年国际物理教育大会(ICPE2015)

为促进我国的物理教育,也为了对全球物理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物理学会委托物理教学委员会成功申请到“2015年国际物理教育大会”的举办权。会议将于2015年8月9-15日在北京举办。会议主题为:“Engaging Students in Physics:Research and Practice”。

国际物理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s Education)是国际物理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系列学术会议,由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所属物理教育委员会(C14)主办,迄今已经举办了18次,但在中国举办还是第一次。举办此次盛会,对我国物理教师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外展示我国物理教育特点和成果的好机会。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