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物理学会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四川省物理学会在四川省科协、四川省民政厅的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在学会工作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学会服务能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挂靠单位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自身能力提升、扶贫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加强学会能力建设,服务学会日常工作

1. 继续完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民主办会,重大事项上会讨论,由常务理事集体商议决策。2018年5月和2018年11月,分别召开九届六次、七次常务理事会,介绍学会年检、财务工作情况,通报省民政厅、省科协等重要通知和工作安排。根据民政厅的要求,按时完成年检。根据省委组织部及民政厅的相关工作要求,接受6名常务理事的辞职申请,配合各理事单位进一步规范对领导干部社会兼职的管理。

学会按时高效地完成省科协部署的各项工作,荣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

2. 加强专业委员会和办事机构建设。学会积极参加省科协、民政厅组织的各项培训。秘书处专职人员通过E-mail、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向各分支机构和常务理事单位通报信息;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与各单位的联络人联系,定期沟通汇报相关工作和开展活动的情况。

2018年9月,电子显微学分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2018年10月,四川省物理学会德阳工作站在德阳五中授牌成立。

3. 继续强化网络信息化建设。学会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新媒体的功能,加强与各市州物理学会的联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学会网站,及时在网上发布各类信息和新闻,公开学会的相关工作;继续加强学会微信公众号建设,及时向会员单位和服务对象推荐信息,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4. 进一步加强学会专职人员队伍建设。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2018年6月秘书处聘请专职人员协助处理学会日常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物理学科发展。

普及物理学知识,加强会员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历来都是学会工作的一个重点。学会通过《光散射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和《高压科学》等期刊,发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会员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和承办学术会议,为会员间的学术交流和物理学科的发展做贡献。

1月22日,由科技部核聚变(ITER)中心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承办的“欧洲XFEL国际合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20余家科研单位,包括赵宪庚、毛河光、贺贤土、乐嘉陵、张兴栋、张联盟、孙昌璞、孙承纬、邓建军等院士在内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参与欧洲XFEL装置的后续建设、新技术研发,利用欧洲XFEL实验站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参与用户协会等合作内容积极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会议最终形成并通过了专家咨询意见。

3月26日,德国Dresden大学Denis Vyalikh教授应邀为江油的研究人员做重费米子相关内容的报告;4月20日,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姜政研究员、复旦大学龚新高院士应邀在成都分别做题为“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相关研究”、“光伏半导体关键物理问题的计算研究”的学术报告。

7月12-15日,由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十届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学术会议”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6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美国部分大学的近400名物理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安排6个大会特邀报告,98个分会邀请报告,40个张贴报告。

8月20-31日,“第一届成都等离子体物理国际论坛”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以及法国、德国、日本、美国、西班牙、英国、韩国等国家/地区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应邀出席会议并做题为《中国聚变能研究发展现状》的报告。论坛通过24位专家的49场讲座,让青年学者有机会与全球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面对面交流讨论,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研究水平,促进等离子体物理及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9月21日,由电子显微学分会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所承办的“2018年四川省电子显微学分会理事会会议暨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来自省内外10余家科研院校及电镜厂商的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大学刘文庆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米少波教授应邀分别做题为“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最新进展及应用”和“像差校正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的邀请报告,并与参会者展开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10月19-21日,由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宜宾学院承办的“四川省第三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在宜宾召开。来自省内外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所祝文军研究员等专家应邀介绍等离子体中的原子物理等前沿发展和动态,并就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向进行交流讨论。

10月26-28日,“2018年西南地区高等学校实验物理年会”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西南地区23所高校、两所中学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哈尔滨工程大学孙晶华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周自刚教授应邀分别做题为“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实验内容的设置”和“新时代下大学物理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与会代表听取报告,并就高校物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仪器研发与利用,以及物理实验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三、积极推进科学普及和学科竞赛,为人才培养作贡献。

1. 2018年,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10余场,参加人数4000余人次。

2. 组织完成第35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预赛、复赛和决赛。全省19个地市的93533名考生参加9月8日的预赛;选拔2668名考生参加9月22日在成都棠湖中学进行的理论复赛,理论成绩前114名考生参加9月29日在西南科技大学进行的实验复赛,最终评出赛区一等奖79名,二等奖898名,三等奖1129名;选拔15名优等生代表四川省参加10月27日-11月2日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决赛,并获得决赛一等奖8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名的优异成绩,其中1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四川省中学物理教育再创佳绩。

3. 组织开展大学生物理竞赛活动。

1)5月26-27日,第二届西南地区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SWUPT)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共决出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团体奖2项,个人奖20项。

2)8月15-19日,第九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在山西大学举行。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四川师范大学代表队再次荣获一等奖,四川大学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3)10月27日,由四川省物理学会主办、宜宾学院承办的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普通物理知识竞赛决赛在宜宾举行。全省23所高校的相关领导、指导教师及参赛学生等近500人参加了比赛。比赛结果,宜宾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获得特等奖,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理工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等参赛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四、物理研究硕果累累,相关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所“聚龙一号”装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聚龙一号”装置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达到同类装置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功率脉冲装置,将服务于武器物理、惯性约束聚变及实验室天体物理等前沿科学研究。

1月11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神龙二号引领世界强流多脉冲高功率加速器技术发展”的新闻入选“2017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神龙二号”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所独创设计的、世界首台兆赫兹重复率多脉冲高功率加速器,标志着我国直线感应加速器闪光照相技术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要指标国际领先。

1月12日,中法聚变联合研究中心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正式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开启了中法两国在聚变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的新篇章。中法两国自1982年签订第一份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之后,便开启核能合作的大门。其中,在聚变科技领域的合作时间超过20年,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与法国Tore-supra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以及近期开始投入运行的法国WEST托卡马克装置,在科技合作与工业合作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助力扶贫工作,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

1. 学会根据四川省民政厅的要求,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组织人员前往岳池县慰问走访困难户,派出驻村干部进行扶贫调研工作;组织认购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推进贫困村的脱贫工作。根据帮扶县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选派专家学者、优秀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

2. 10月17-19日,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所教研员宋怀彬作为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专家团成员,深入甘孜民族中学进行教育教学教研工作调研和指导,并做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与教研组建设》专题讲座,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成长、制度建设、命题要求、校本教材、校本教研等方面给予详细指导,并做充分的交流与对话。

3. 6月10-12日,西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飞行器创新与应用团队前往雷波县及下属乡镇的16所中小学,开展“航空航天知识进校园”科普活动;8月28日-9月1日,学院一行30人奔赴阿坝州红原县开展主题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志愿帮扶民族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8月29日,实践团一行与红原县科技局的领导座谈,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智能机器人、无人机遥感监控、北斗卫星牦牛定位,以及草原沙化、鼠害防疫等项目进行交流,还就科技成果转换与应用、校地科技合作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9月1日,实践团深入红原牧场、草原和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将团队的科研成果——北斗卫星牦牛定位系统进行实际运用,实现畜牧现代化,为科学治理草原鼠害提供科学数据,提升牧区草场利用率,从而改善牧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