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2014年工作总结 一、学术交流 1. 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七届六次会议

会议于10月25日在烟台召开,由鲁东大学承办,15位专业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鲁东大学校长李清山教授到会并致欢迎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相关领导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议题包括:(1)研讨“十三五”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发展;(2)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前沿学术进展交流;(3)讨论下一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事宜。

华东师范大学张卫平教授、吉林大学丁大军教授分别介绍与“十三五”学科发展相关的冷原子和量子信息、基础原子与分子物理的相关内容。

在学术交流环节,袁建民教授介绍强场物理和温稠密等离子物理方面的进展以及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蔡晓红研究员介绍他们在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上的新实验进展,马新文教授介绍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上的双电子复合(DR)实验结果和最近计划的实验;丁大军教授介绍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所几位年轻教师的工作以及在超快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实验建设方面的进展;王美山教授介绍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原子分子物理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进展。

会议初步决定,2015年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8月10日左右在烟台召开,由鲁东大学承办。会期三天。会议由大会报告和张贴报告两部分构成。会前六个月发布第一轮通知,通知会议时间;会前三个月发布第二轮通知,征集摘要;会前两个月征集摘要结束,由专业委员会委员审查决定会议录用文章,并择优推荐在会上做报告;专业委员会在会前一个月确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

根据中国物理学会的相关规定和专业委员会的相关条例,2015年全国学术会议期间将举行专业委员会改选,相关事宜将报请中国物理学会批准,初步定在会前三个月启动改选程序。

2. 第六届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6月14-17日,由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中心组织发起、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ISCAP-VI)在太原召开。会议由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电研究所联合承办。来自国内外数十个单位的300余名正式代表和100余名山西大学的师生参加了会议。

该系列会议自2004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已先后在庐山、千岛湖、武汉、舟山、宜昌举办了五届。冷原子物理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光学和原子物理交叉的一个新兴学科,是国际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曾在近五年获得了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次会议共邀请来自10个国家/地区的38位知名专家做大会报告,另有100余个张贴报告。会议围绕超冷原子与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与简并费米气体、原子光学和物质波干涉、原子频标、精密测量物理、量子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理论与实验方法等进行交流。本次会议是该系列会议首次由中国科学院以外的高校承办。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3. 第五届中日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过程国际研讨会

7月28日-8月1日,“第五届中日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物理过程国际研讨会(AMPP2014)”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内外22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9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安排25位专家做主旨报告。与会代表围绕与热核聚变、新能源、新型半导体光刻光源、天体等离子体等领域相关的原子分子物理热点问题,就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物理光谱特性、原子碰撞动力学、等离子体诊断和模拟、边界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过程及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的侵蚀动力学过程、原子分子数据库构建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得到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物理学会的大力支持,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共同资助。此次会议是西北师范大学近10年来连续主办的第五届系列研讨会,也是中、日、韩三国前瞻合作研究计划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会议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中日两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合作及人才交流与培养。

4. 第四届全国原子分子光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10月11-12日,太原)

10 月11-12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的委托,由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原子分子光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太原召开。活跃于原子分子物理、光学以及其他相关方向科研一线的实验或理论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了本届论坛。

5. 第六届成像技术及其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

12月14-18日,第六届成像技术及其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国内1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40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所承办。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成像探测技术方法已经成为认识原子分子内部运动、了解化学反应本质等方面的强有力的工具,在原子分子及电子层次上展示了微观世界的全新清晰图像,揭示了新的物理规律和机制,成为一个飞速发展的国际交叉研究新领域。该系列会议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先后在兰州、合肥、黄山、长沙和北京举办了五届。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21个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围绕当前分子反应动力学、原子分子碰撞、强激光场中物理过程等的科学前沿问题,以及高精度成像技术带来的崭新的原子分子过程的科学研究展开充分的交流和研讨。会议商定,下届研讨会将于2016年在兰州举办,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承办。

6. 强场物理与超快现象国际研讨会

10月31日-11月4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赵增秀教授发起并组织的“首届强场物理与超快现象国际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rong Field Physics and Ultrafast Phenomena,SFPUP2014)”在长沙举行。会议聚焦于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极端条件下的超快原子分子动力学过程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强场与阿秒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太赫兹产生与探测技术等议题。会议吸引了来自10余个国家/地区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录论文摘要82篇,其中,大会报告5篇、邀请报告21篇、口头报告19篇、张贴报告37篇。

美国罗彻斯特光学所张希成教授,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David Villeneuve教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林启东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Anthony F. Starace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Hans Jakob Woerner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魏志义研究员、李玉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柳晓军研究员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应邀做了精彩的报告。

会议为强场物理及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和新成果的平台,也为我国相关研究单位提供了一次交流和学习的重要机会,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

二、科普活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科普开放日

此次开放日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甘肃省物理学会、甘肃省核学会共同组织,于5月17-18日对公众开放。活动包括:参观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观看装置全景模型;科研成果展览;观看科普宣传片等。

三、期刊发行

由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原子与分子物理领域唯一的专业性期刊。2014年,本刊全年共发行3000册左右。

四、2015年工作计划

继续组织好相关学术会议,包括8月份在烟台召开的全国学术会议和9月份在长春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分会场,进一步规范会议组织和形式。根据需求开展有关学科的战略研讨。鼓励委员提议并组织小型专门研讨会。

加强学科内外的合作研究,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更好地发展本学科。

组织参加和争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2015年ICPEAC(国际光子、电子、原子碰撞会议)及其相关的卫星会议。

认真做好专业委员会的改选事宜,完善专业委员会网站。

鼓励、号召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关注和支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