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的支持下,协调和筹备了以下学术活动,推动了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协作。

一、学术交流 1、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七届三次会议(3月22日,北京)

会议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召开,由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大军主持,共有20位委员参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科技委主任应阳君到会并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张守著处长从物理学科总体发展战略和基金管理的角度,对我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原子分子物理学科最开始(20年前)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的学科,现在情况不同了。基金委认识到,该学科具有研究领域宽(从冷(原子)到热(等离子体)),投资多、见效慢、持续时间长,与其他学科交叉紧密,特别是与国防及高技术密切关联,与国家战略需求联系紧密等特点。张守著还对当前原子分子物理学科中得到基金支持的研究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议。

马新文报告ICPEAC会议的筹备情况。董晨钟报告第十七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的筹备情况。詹明生介绍2012年申请ICAMP会议的体会。与会委员就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的发展畅谈了各自的认识。总得来说,我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科起步晚,与国际研究前沿相比尚有差距。美国原子物理学界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已逐步转向强场和冷原子的研究,而我国的原子物理同行还处于传统原子物理研究阶段,没有抓住这一契机。也有委员认为,传统的原子物理研究还是必需的,但需要有创新性研究,不能仅利用别人的程序计算一些数据就算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虽然原子物理学科比较成熟,但是如果有新技术诞生,人们还是希望从原子分子物理的角度说清其物理机制,然后再应用到凝聚态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原子分子物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学科。经过一天的交流和讨论,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七届四次会议(7月27日,兰州)

共有15位委员参会。陈熙萌汇报第十七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的情况,董晨钟做了补充。经与会委员无记名投票,决定2015年第十八届全国学术会议在山东烟台召开,由鲁东大学承办。会议讨论决定,原拟的专业委员会章程改为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活动规则,详细内容将在本年度召开的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讨论。

3、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七届五次会议(12月15日,北京)

本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三个:(1)讨论制订《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2)2013年工作总结;(3)2014年工作计划。丁大军首先介绍制订《条例》的办法,该办法由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即《条例》将由此次参会委员讨论通过,提交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并最后生效。与会委员对《条例》初稿中的内容逐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对分歧较大的内容采取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最终,经投票超过半数的委员同意通过了《条例》。该《条例》(草案)将在2015年的全国学术会议上由全体会员投票通过。在此之前,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将按《条例》(草案)执行。李家明院士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会议,他回顾了我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的发展和新时期专业委员会的新任务。丁大军报告了专业委员会2013年的工作和2014年的计划。

4、第十七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7月27-28日,兰州)

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承办。该系列会议是我国物理学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重视。会议关注原子与分子领域的前沿学术思想,议题涉及冷原子物理、强场下的原子分子过程、团簇物理、精密测量,以及托卡马克磁约束聚变、生物物理相关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等。会议共收到论文300余篇,安排了32个大会报告。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通过大会报告、张贴报告等形式,就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前沿研究、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领域近年来的学术研究进展等进行了广泛交流。此次会议首次进行了优秀海报评选。会议期间,组织召开了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5、第28届国际光子、电子、原子碰撞学术会议(ICPEAC XXVIII)(7月24-30日,兰州)

ICPEAC是国际原子分子物理学领域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在原子分子物理领域两个重要系列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自1958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召开了27届,本届首次在中国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承办。来自全球37个国家/地区的近500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主题涵盖光子、电子、离子、原子、分子、团簇、表面和等离子体碰撞研究等问题,报告了相关领域当前国际上的最新进展,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6、XXI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on‐Atom Collisions (ISIAC 2013)(7月19-22日,北京)

该会议是ICPEAC的卫星会议之一,由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承办。来自全球17个国家/地区的约86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安排了24个大会报告、49个张贴报告。与会专家就离子-原子/分子碰撞、离子与大分子和团簇碰撞、离子表面相互作用,以及原子分子参数的应用等进行了交流。

7、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2e), Double Photoionization and Related Topics & 1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arization and Correlation in Electronic and Atomic Collisions(8月1-3日,合肥)

该会议是ICPEAC的卫星会议之一,由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联合承办。来自全球10个国家/地区的9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会议共安排了39个大会报告和42个张贴报告。与会专家就电子碰撞电离、光子双电离,以及碰撞过程中的极化和关联现象等进行了交流。

8、V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tomic Cluster Collisions (ISACC 2013)(7月18-23日,重庆)

该会议是ICPEAC的卫星会议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和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来自全球10个国家/地区的约169位专家参加会议。会议共安排了42个大会报告和45个张贴报告。与会专家就原子分子团簇及纳米和生物体系的结构、性质、动力学行为、多体效应和辐射损伤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

9、Intense field, Short Wavelength Atomic and Molecular Processes-2 (ISWAMP 2)(7月20-22日,武汉)

该会议是ICPEAC的卫星会议之一,由吉林大学承办。来自全球14个国家/地区的约70位专家参加会议。与会专家聚焦于更强的自由电子激光产生和更快的阿妙激光产生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以及由此带来的在极端条件下出现的原子分子过程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

10、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原子与分子物理分会场(9月12-15日,厦门)

该分会场由西华大学孙卫国担任主席。会议侧重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前沿问题,以及原子分子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问题。会议以口头报告、张贴报告等形式进行了广泛交流,并首次进行了优秀墙报的评选活动。

11、2013年成像技术及原子分子物理应用会议(10月20-22日,北京)

会议由清华大学承办,主要关注成像技术方法发展及其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COTRIMS、VIM等技术,以及强场原子分子物理过程、分子动力学等。

二、期刊发行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由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是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领域唯一的专业性期刊,也是东南亚地区该领域唯一的学术期刊。2013年全年共发行3000册左右。

三、调查问卷

2013年11月,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就本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及制订工作条例广泛进行了调查和征求意见。调查对象包括本届和上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参加2013年全国学术会议的代表,最后共回收了来自约23个高校和研究所的50份答卷。答卷反映了该领域较为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对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建议,对进一步改进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如:开展学科发展规划与咨询工作;组织灵活多样的专门学术研讨会,增进了解和合作;注重信息交流,通报本领域的学术成果及专业委员会的活动;进一步改进学术年会的组织工作,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国际交流,关注青年人材成长等。

四、2014年工作计划

组织好相关学术会议;启动学科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更好地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组织小型专门学术交流研讨会;组织参加和争办更多的国际会议;加强学科内外的合作研究;做好专业委员会网站;办好学术期刊等。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