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加速器分会2014年工作总结

粒子加速器分会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开展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建设;普及粒子加速器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推荐加速器科技人才,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

2014年,我国粒子加速器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硕果累累。国家大加速器工程项目继续向前推进。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和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先后建成并已投入运行,成果累累,合肥光源重大改造项目即将完成建设任务,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相关的大科学工程已开始申报及立项工作等。继神龙一号之后,完全自主创新设计的神龙二号加速器工程又已开始建设,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00 MeV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调试出束,成功引出到加速器外靶上;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先导项目,加速器驱动的核嬗变系统已经启动两年,取得可喜的阶段性进展,未来的重离子装置、自由电子激光和先进光源等大型加速器设施也在积极部署中。各种小型粒子加速器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汤姆逊散射X射线装置、基于加速器的慢正电子装置、MeV超快电子衍射装置和加速器-电镜联机装置等小型科研加速器装置研制成功并投入科学研究。在加速器应用领域,用于无损检验、肿瘤治疗和工业辐照的加速器继续发展,并逐步实现产业化。粒子加速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原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014年,粒子加速器分会组织召开多次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会,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学术交流活动 1. 第二届中国粒子加速器会议

10月23-24日,由粒子加速器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粒子加速器会议(CPAC’14)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单位的近260名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共安排10个大会特邀报告、6个大会特别报告、40个口头报告、90余个张贴报告。报告全面展示了我国粒子加速器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进展情况,交流探索加速器领域的研究进展,分享我国粒子加速器的丰硕成果。报告了我国重大科研装置的进展,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合肥同步光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神龙二号多脉冲加速器、100MeV回旋加速器、ADS装置等,以及众多粒子加速器在医学诊断治疗、无损检验和电子辐照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报告显示,我国加速器关键技术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和突破,同时也看到,我国在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及其应用和产业化方面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会议希望各个单位相互支持,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国粒子加速器的整体水平。

会议举行了一场特别报告会,向适逢80岁寿辰的三位老前辈:陈佳洱先生、王乃彦先生和魏宝文先生致敬。北京大学颜学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柳卫平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赵红卫分别做题为“陈佳洱院士与粒子加速器”、“王乃彦院士与核科学”和“魏宝文院士与我国重离子加速器”的报告。三位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对我国粒子加速器及核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与会人员对他们的爱国情怀、工作热情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表示由衷的敬佩。

会议期间,还组织了第十一届“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和颁奖活动。

2. 第九届全国高压型加速器技术及应用学术交流会

8月5-8日,由粒子加速器分会主办、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高压型加速器技术及应用学术交流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北京市辐射中心,陕西卫峰核电子有限公司等9个单位的59名代表参加会议。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玉锁致欢迎词,北京大学刘克新教授总结了我国高压加速器几年来的进展,回顾了历届高压型加速器学术交流会的情况。会议共安排报告24个,其中,加速器及关键元件研制、加速器升级改造研究报告13个,加速器应用报告11个。本次会议为加强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了高压加速器技术及应用的发展。

3. 第十二届全国加速器物理学术交流会议

8月12-15日,第十二届全国加速器物理学术交流会议在兰州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近代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的82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和讨论了近三年来我国加速器物理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介绍了国际加速器物理工作的新进展。内容包括:我国几大加速器工程项目的调试、运行、改进升级中的加速器物理问题;非线性分析研究,束流不稳定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束流动力学研究;散裂中子源中的加速器物理问题、RFQ加速器物理研究;加速结构研究、激光加速研究、应用型和小型加速器中的物理研究;其他加速器物理研究;研究生课题中的加速器物理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加速器物理研究工作、开拓创新思路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会议共安排特邀报告3个,邀请报告10个,口头报告15个,张贴报告20个。

4. 第四届全国加速器磁铁、电源技术研讨会

9月12-15日,第四届全国加速器磁铁、电源技术研讨会在四川绵阳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近代物理所、上海应用物理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加速器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及相关企业代表等82人参加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5篇,其中,37篇进行了大会报告。会议交流了加速器常规磁铁、特种磁铁和超导磁铁及其电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及发展和插入件技术等,并结合BEPCII、CSNS、ADS、合肥光源、上海光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以及北京先进光源等现有和未来的大科学装置中的磁铁技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企业代表也报告并展示了其制造技术和工艺。会议共评出8篇优秀论文,并在会上进行了颁奖。本次会议对促进我国加速器磁铁、电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年轻人成长、科研用户与厂家合作提供了沟通的平台。

5. 201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

9月14-18日,由粒子加速器分会等单位主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等承办的201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在兰州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电子学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等单位的120余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安排特邀报告12个、专题报告21个、张贴报告24个,展示了我国近几年在粒子源、粒子束技术、膜层及涂层制备技术、粒子束的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了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展现了荷电粒子源、粒子束技术在核技术、材料改性、工业应用等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

6. 第七届全国加速器微波、高频技术研讨会

11月11-14日,由粒子加速器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加速器微波、高频技术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来自全国13个科研院所及8个相关企业的8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和研讨了近几年国内加速器微波和高频技术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商讨了合作意向。会议以学术报告和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内容包括:BEPC、NSRL、SSRF、HIRFL、CSNS、ADS、ILC、FEL、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和应用加速器方面的高频微波及超导技术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编辑出版了会议文集,共安排40人做了学术报告。会议有效地增进了国内同行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7. 第四届全国加速器低温真空技术研讨会

11月26-29日,由粒子加速器分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加速器低温真空技术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近代物理所、上海应用物理所、等离子体所、理化技术所,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相关厂家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5篇,39人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报告。报告集中反映了我国加速器真空、低温技术近两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会议期待,我国加速器低温、真空领域在科研、设计、运行维护及研发等方面能紧跟国际形势,在今后几年中有新的发展和成果。

二、科学普及和技术咨询

粒子加速器分会通过网页、科普杂志、中国科学院和各会员单位的科技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大力宣传加速器知识,使公众了解粒子加速器的原理、用途、发展和安全性。分会开展学术活动时,注重邀请相关产业界的代表参加,并在会上安排技术交流与咨询活动,企业也为分会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分会继续加强与医用加速器产业界及临床医院的联系,提供技术咨询,为提高临床医院大型放疗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水平提供服务,积极协助国内企业开展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和辐照加速器的研制工作。企业界代表希望分会今后能从学术上帮助企业准确定位和健康发展。

三、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自1994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粒子加速器分会的一个品牌。

2014年10月在武汉举行了第十一届“希望杯”评选活动。本届共收到39份申报材料。8月初召开初评会,投票选出14篇(组)候选论文。14篇论文的作者在终评会上做报告,最终评出本届“希望杯”获奖者,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冯超博士的系列论文荣获本届“希望杯”一等奖。

四、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粒子加速器分会将在中国物理学会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好各项学术技术交流会议。秘书处将全力配合各专业分组做好会议的组织、协调等工作。

(1)继续做好中国物理学会布置的相关工作;

(2)协办在中国召开的有关国际加速器会议;

(3)继续做好科学普及和科普宣传工作;

(4)配合做好分会各专业分组的专题学术交流活动。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