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分会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分会领导和委员们的共同努力,在活动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总结如下:

1. 2015强子物理与核物理前沿研讨会

1月10-11日,“2015强子物理与核物理前沿研讨会”(FHNP’15)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上海应用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全国2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余位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安排了32个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专家热烈地讨论了强子结构和强子谱、新强子态、夸克物质与QCD相变、重离子物理等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次会议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强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合作。

2.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2015年年会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简称“中心”)2015年年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召开。中心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的近30位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领导出席了年会。

会议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光达院士主持,中心理事长陈和生院士致开幕词。中心主任邢志忠研究员做工作汇报。上海应用物理所马余刚研究员,近代物理所肖国青研究员,高能物理所赵强研究员、张新民研究员分别就重离子碰撞中的高温高密核物质状态方程、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及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BESIII相关的强子物理、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实验装置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与会专家还就中心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经费问题和未来中心发展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包括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与国内各大科学装置之间的交流以及将研究平台逐步拓宽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交叉领域。

3.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蒙特卡洛计算工作会议

5月5-6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蒙特卡洛计算工作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德国、日本以及国内的专家和年轻学者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介绍了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物理目标、探测器和物理分析组的研究现况;探讨了一些在对撞机上可能实现的重要物理过程;讨论了一些有趣的物理模型及其可能在对撞机上的检验和发现。会议共安排10个专题学术报告,着重报告目前国际和国内的蒙特卡洛理论工具及其现况和未来发展计划,以及探测器和物理分析组所面对的与蒙特卡洛工具相关的技术问题。与会代表讨论并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蒙特卡洛计算工作组与探测器和物理分析组的协作与交流,努力实现蒙特卡洛计算工具在理论和实验之间的桥梁作用。会议具体落实了国际与国内的相关合作项目,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蒙特卡洛计算工具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4.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举办“第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16日,分会依托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举办“第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其他院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石油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顺义十五中、十一学校、周边社区等约1500名各界公众前来参观交流。

本届公众科学日的主题为“微观世界探秘之旅”,全方位地展示高能所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引导公众走进科学、体验科学。张闯、徐殿斗和张双南研究员分别作了精彩的科普报告,公众踊跃参与,报告厅听众爆满。高能所还对报告进行了网络直播。向公众开放和展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计算中心、核技术考古实验室、技术转移转化成果、纳米药物研究成果等。首次正式开放了高能所博展馆,丰富的展示内容和绚丽的灯光效果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高能所共组织140余名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和引导员,其中包括数十位一线科研人员,并在前期对所有志愿者进行活动流程培训和安全培训。为公众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近3000份,受到公众的欢迎。

5. 中国科技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活动周

5月16-17日,分会依托中国科技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创新创业,科技惠民”为主题举办科技周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本次活动的内容包括五个大型粒子物理实验的视频科普讲座: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实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实验、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STAR实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以及空间暗物质探测AMS实验。为便于观众看懂理解,主讲人事先做好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介绍的ppt,采取问答互动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然后再播放视频,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效果。活动的其他内容还包括:科研成果展板讲解、专业实验室参观介绍、趣味小实验、发放3本科普小册子等。

6. QCD Exotics国际研讨会

6月8-12日,“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CD Exotics”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中国(含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承办。

近年来,实验对含重味奇特共振态XYZ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BES实验在此项研究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研讨会共安排了37个报告。与会代表围绕奇特强子态的性质等强子物理研究的前沿问题,就强子结构、强子产生、衰变、QCD对称性、模型的甄别、新强子态探测等研究热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会议对青年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和自身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 中微子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讨会

7月10-11日,JUNO中微子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美国的60余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旨在加强国内各研究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超新星中微子探测及其对相关的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的意义。来自粒子物理、核物理、天文学、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方向的与会专家针对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潜力和重要物理学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表示将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

8. 全国第十三届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

7月22-25日,全国第十三届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HFCPV2015)在兰州举行。会议主题涉及B介子衰变和CP破坏、LHCb物理、粲物理、强子物理、微扰与非微扰QCD、Higgs物理、新物理唯象研究、中微子物理,以及未来Higgs工厂、Z0工厂和超级强子对撞机上的重味物理研究等。本次会议由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承办。

9. 第六期理论物理前沿暑期讲习班—TeV高能物理前沿讲习班

7月26-31日,举办“第六期理论物理前沿暑期讲习班—TeV高能物理前沿讲习班”。讲习班邀请5位在国际和国内一线工作的专家学者就不同专题进行授课,将高能物理的最新发展和理论的最新前沿介绍给国内学生、博士后和青年学者,为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培训、储备人才。

10. 2015年国际粒子物理宇宙学唯象暑期学校

8月1-7日,举办“2015年国际粒子物理宇宙学唯象暑期学校(SI2015)”。该暑期学校源于日本,自1995年以来每年夏天在亚洲几个国家/地区轮流举办。暑期学校的目的不仅是授课,还致力于促进和推动研究工作的交流与讨论。本期SI2015共邀请4位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了授课。参与学员除了国内学员外,还包括25位境外学员。

11. 第十届TeV物理工作组学术研讨会

8月8-9日,第十届TeV物理工作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联合主办。

此次研讨会是在LHC升级后开始13-14TeV能量满负荷运转的第一年举行,国内外专家急切地盼望在其上发现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TeV物理工作组成员在过去的一年里做出许多新的成绩。此次研讨会促进了与会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为今后国内高能物理的发展,特别是TeV物理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 第十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

8月20-23日,第十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在重庆举办。中高能核物理是基础科学的重要前沿领域,目标是探索自然界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的强相互作用。我国和国际上许多大科学装置,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冷却储存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B工厂Belle和BaBar等均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并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次大会旨在交流和分享国内中高能核物理的最新理论和实验进展和研究成果,讨论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推动国内科研队伍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和深入研究。

13. 2015 MadGraph School on Collider Phenomenology

11月22-27日,“2015 MadGraph School on Collider Phenomenology(2015 蒙特卡罗数值计算与模拟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是由上海交通大学联合MADGRAIG合作组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14. 2015年中国LHC物理学术研讨会

12月19-21日,“第一届中国LHC物理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该研讨会由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和教育部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含香港地区)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约200名实验和理论研究人员及学生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期间,各个实验组对中国LHC国际合作研究的未来布局和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在今后的合作中要统筹考虑,兼顾探测器升级和物理分析两方面的工作;做好中国承担的探测器升级任务,凝练物理目标,集中团队力量,争取在重大科学前沿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北京大学赵光达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陈和生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张肇西院士、浙江大学罗民兴院士、中国科技大学赵政国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给予了指导性的建议。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