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分会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分会委员们的共同努力,在学术交流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学术活动 1. 第三次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工作会议

3月18-19日,第三次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工作会议暨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专家参加会议,3名国外专家列席会议。会议共安排了20个报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王贻芳研究员在开幕式上介绍了CEPC项目的主要进展。美国费米实验室周为仁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加速器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对科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概念设计报告的撰写。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CEPC物理目标的论证、预估,CEPC项目加速器、探测器的基本设计以及对建设CEPC项目所需各项关键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加速器、理论和探测器三个工作组就上述内容汇报了各自的工作进展。会议还对该报告的重点、难点、关键章节的安排等技术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

2. 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发展战略研讨会

3月20-21日,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26个单位的115名从事高能物理实验与理论研究、粒子加速器与探测器技术方面的专家参加会议。研讨会的目的是就中国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发展战略进行研讨,期望在高能物理学界对发展战略进一步达成共识。会议共安排20个报告。与会者就四个未来发展选项:(1)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质子-质子对撞机(CEPC-SPPC);(2)Z粒子工厂;(3)电子离子对撞机(EIC);(4)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装置(HIEPAF),听取相关项目专家的报告,并展开深入的交流讨论,出谋划策。高能物理分会主任赵光达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四个选项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其中,CEPC-SPPC项目代表高能量物理前沿,科学目标最为重要,Z工厂项目可以与之联合,各方面的研究工作要细致扎实,争取得到中国科学界的认同和国家的支持;HIEPAF在高流强物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个很好的备选方案;EIC项目也很重要,建议尽快加入HIAF项目中一起申报立项。中国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的未来发展应全面布局并稳妥可行,以保证高能物理持续和兴旺地发展下去。会议由高能物理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承办。

3. 高能物理分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4月19-23日,由高能物理分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会议。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恩科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高能物理分会主任赵光达院士代表第八届委员会做工作报告。在为期四天的学术年会中,与会专家和代表就我国高能物理学的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议分四个专题进行分组交流,共安排了14个大会报告和160余个分会报告。

4. 第九届TeV物理工作组会议

5月16-18日,第九届TeV物理工作组会议在广州举行。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4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其中,外籍专家2人。会议交流报告50篇。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技研究院院长李淼教授等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会议适逢LHC即将开始14TeV的运行以及我国开始对CEPC与SPPC进行认真研究的大好时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TeV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验的前沿热点问题做了综述和专题报告,如: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Nima Arkani-Hamed教授展望“未来10-30年TeV物理的美好前景”;美国密西根大学Gordon Kane教授报告“M/string theory与对撞机物理之间的关系”;娄辛丑研究员介绍“CEPC-SPPC研究进展”等。与会专家学者就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重点等问题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1)CEPC的重要意义包括:可以比较H(125)与标准模型预言是否一致;可能发现新的衰变道;可能发现其它质量不太高的新粒子;精确测量Higgs的耦合,包括反常耦合等。(2)SPPC的重要意义包括:可以直接探测新物理;可望解释自然性问题;可能解释宇宙正反物质的不对称性;可能在味物理方面有重要发现等。张新民研究员指出CEPC可能有助于理解电弱相变过程;曹俊杰教授介绍在圈图计算中与CEPC相关的问题;王青教授提出是否考虑将Z工厂与Higgs工厂结合起来建设;娄辛丑研究员介绍CEPC和SPPC在未来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如超导磁体的冷却、如何保证工程质量等。

会议组织严密,井然有序,为我国高能物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健康快速地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承办,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清华大学、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中山大学等单位的资助。

5. 第十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17日,高能物理分会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举办第十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接待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航天二院、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院、中国侨联、人大附中、北京十一学校等单位的约2000名公众现场参观。本次活动以“科学之梦,无尽无极”为主题,全方位展示高能物理所在多个学科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引导公众走进科学、圆梦人生。向公众开放和展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型探测器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计算中心、核分析实验室、网络攻防交互式演示棚、多套主题展板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地下隧道也向公众开放。张闯研究员、邢志忠研究员和张景芝研究员为公众做精彩的科普报告,计算中心对报告进行网络直播。公众兴致勃勃地参观实验室,聆听科普报告,与志愿者交流,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参与“我在现场”有奖互动,收获颇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媒体对本届活动进行了报道。

6. 第七次“超级Z-工厂”物理研讨会

7月9-12日,第七次“超级Z-工厂”物理研讨会在河南新乡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高能物理所、近代物理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河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8位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高能物理实验有高精度和高能量两个前沿方向。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走在高能量国际前沿,运行4年来已经硕果累累。而作为高精度前沿方向,“超级Z-工厂”上则有众多理论意义重大的特色实验研究。“超级Z-工厂”工作组成员普遍认为,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建设一个高亮度、处于Z共振峰对撞机---“超级Z-工厂”应该是我国认真对待BEPC/BES之后的发展选项。工作组成员已经达成“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报告(撰写所谓的‘黄皮书’)的形式总结下来”的共识。本次会议为此安排约30个报告,内容涉及:(1)进一步探讨“超级Z-工厂”上的物理;(2)进一步在技术层面(对撞机和探测器)探讨建设Z-工厂的可行性;(3)讨论“超级Z-工厂”物理黄皮书的撰写内容。会议对“黄皮书”的撰写进行了初步分工,确定各章节的召集人等。

会议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得到中国高等科技中心(CCAST)、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浙江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的资助。

7. 基本粒子与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会议暨未来高亮度τ-charm工厂物理工作会议

7月16-19日,基本粒子与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会议暨未来高亮度τ-charm工厂物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9个单位的约4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会议。会议报告36个。会议由高能物理分会主任赵政国院士主持。会议重点讨论在1035-1036cm-2s-1亮度条件τ-charm工厂的概念性设计报告的筹备工作,包括物理目标、探测器的概念设计和技术挑战,以及加速器的设计和技术难点等问题;特别讨论了CDR的编写分工以及2015年1月国际研讨会的筹备工作。会议期间,各工作组报告了各自的工作进展,提出下一步工作方案。此次会议有利于整合国内粒子物理的研究力量,推动未来高亮度τ-charm工厂的预研工作。会议由高能物理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承办。

8. 第四届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研讨会

7月19-20日,第四届微结构气体探测器(CMPGD)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近代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80余位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旨在交流我国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和电子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进展,以及相关应用,讨论未来探测器和电子学研究发展的方向,促进合作,资源共享,提高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及电子学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会议报告集中讨论GEM探测器、micromegas探测器、气体探测器专用前端电子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以及相关应用。会议充分体现了我国在GEM探测器方面的快速发展,并在JLab实验室、中子探测、同步辐射探测、CEPC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各种类型的GEM探测器原理测试、实验方法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也发现目前对Micromegas探测器的研究较少,其他微结构探测器的发展不足,专用电子学的研究报告较少等问题。会议共安排25个报告,研讨内容集中,问题讨论比较深入,交流效果好。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主办,山东大学承办。

9. 第四届未来高能环形对撞机国际研讨会

9月12-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举办的“第四届未来高能环形对撞机国际研讨会(The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uture High Energy Circular Colliders)”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地区的110余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未来高能环形加速器的物理目标是精确测量Higgs粒子的性质,搜索标准模型背后更基础的物理规律。它瞄准的是Higgs粒子发现后对撞机实验的核心前沿物理问题。其概念设计包括VLHC、FCC、CEPC-SPPC等项目。未来高能环形加速器长度为50-100公里,比LHC(长度为27公里)长数倍。2014年7月,英国Nature杂志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Nima Arkani-Hamed教授通过视频做大会特邀报告,他高度评价CEPC-SPPC项目的物理意义,认为该项目无疑将把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推向世界的领袖位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娄辛丑研究员的报告对CEPC-希格斯工厂的最新进展做了全面总结。会议共组织大会报告14个、3个平行分会报告24个。研讨会期间,参会者就先进加速器技术、粒子探测器技术和相关理论物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还专门讨论了CEPC项目初步概念设计报告(pre-CDR)的撰写进展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情况。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王贻芳研究员进行会议总结。他鼓励大家全力以赴,改进和充实CEPC项目概念设计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做好国际专家组的外部评估,争取将该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尽早立项开展可行性研究。

10. 2014年高能物理分会非加速器实验粒子探测器和深地物理研讨会

10月11-12日,2014年高能物理分会非加速器实验粒子探测器和深地物理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40余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会议重点讨论我国未来5-10年非加速器粒子物理实验探测器和极深地下物理实验方向的规划,形成共识,组建这两个研究方向规划报告(白皮书)的撰写小组。

会议共安排报告22个。内容涉及空间及地面宇宙线研究、暗物质研究、中微子研究、深地核物理研究等。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是当前世界最深的深地实验室。它为我国开展直接寻找暗物质、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宇宙中微子、核天体物理,以及质子衰变等重大前沿实验提供了机遇,为我国开展深地实验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等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多个大学和研究所开展了非加速器实验探测器和深地实验物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与会专家建议各单位整合力量,分工协作,攻克制约探测器研制和发展的技术瓶颈,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能。会议得到上海市科委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

11. 第十二届全国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HFCPV-2014)

10月12-16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等单位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HFCPV-2014)在河南新乡召开。来自全国3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14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其中,海外专家1人。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林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杜东生研究员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共安排了40个大会报告。与会专家围绕B介子衰变和CP破坏,LHC-b物理,粲物理和强子物理,微扰与非微扰QCD,Higgs物理,新物理唯象研究,中微子物理,未来Higgs工厂,ZO工厂和超级强子对撞机上的重味物理研究等前沿热点课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报告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大会还报告了BES和LHC等实验的最新结果。与往届相比,本届参会人数和报告数量均有所增加,反映了通过重味物理这一平台,理论与实验的交流更为密切。

12. 第五次战略研讨会暨中国粒子物理发展规划论坛

12月20-21日,高能物理分会第五次战略研讨会暨中国粒子物理发展规划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36个单位的160名专家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的目的是进一步研讨适合中国未来高能加速器物理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研讨非加速器物理实验的多个发展方向,以期进一步凝练高能物理领域的未来发展战略,形成适合我国高能物理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发展路线图。受数理学部的委托,陈和生院士对粒子物理的发展规划进行了部署。在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发展战略方面,与会者就四个未来发展选项: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质子-质子对撞机(CEPC-SPPC)、Z粒子工厂、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装置(HIEPA),以及电子离子对撞机(EIC),听取了相关项目专家的报告,展开深入的交流讨论,积极为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发展规划建言献策。在非加速器物理的多个发展方向上,与会者就中微子实验、深地实验、宇宙线实验,以及空间实验四个方向,听取了相关专家的报告,并深入交流讨论。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承办。

会议期间,召开高能物理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与会委员就分会章程修订、会员管理办法、暑期学校、科普宣传等议题展开讨论。

二、换届改选及评奖活动

高能物理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于2014年4月任期届满。分会按第八届委员会制订的换届规则产生第九届委员会,共有委员54名。新一届委员年富力强,实现了年轻化。从54名委员中推举了23名常务委员。4月19日,在高能物理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第九届委员会主任赵政国,副主任王贻芳、吴岳良、邢志忠。随后,新一届领导层任命赵强为秘书长,乔从丰、曹臻为副秘书长。

2014年,组织开展了第八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及颁奖活动。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严格评审,评出优胜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刘智青获得一等奖;南开大学郭玉萍、山东大学高建华获得二等奖;中国科技大学吴雨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李玉峰、湖南师范大学桂龙成获得三等奖。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