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显微镜分会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电子显微镜分会组织开展的活动如下:

一、召开201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年会

10月14-18日,由中国物理学会电子显微镜分会主办的“201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70余位显微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16位知名专家应邀做了大会报告,介绍显微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会设立6个分会场,安排170余个口头报告、30个张贴报告。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88篇。

本次年会的交流内容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微束分析、扫描探针显微镜(包括STM、AFM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化工、环境科学、地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显微学相关仪器的理论、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发展与改进;电镜及其它显微学仪器的使用、改进与维修经验的交流等。

浙江大学张泽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万立骏院士、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台湾清华大学陈福荣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朱平教授、美国纽约大学梁凤霞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程亦凡博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谷林研究员等分别做了题为“外场作用下材料新现象的原位电镜观察研究”、“表面分子纳米结构的STM研究”、“多铁性材料:电与磁的交叉调控”、“迈向4D单分子影像”、“双螺旋——从DNA到染色质”、“显微镜中心的运作与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单颗粒冷冻电镜研究跨膜蛋白结构”、“原子尺度凝聚态结构中的电荷、轨道、自旋”的大会邀请报告。这些报告体现了近年来国内外显微学领域科研工作者在新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微观结构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和赞扬。

随着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生物医学以及农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显微镜学科得以飞速发展,从事电子显微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人数也在迅速增加。为提高交流效果,会议设立6个分会场进行分组交流:1)显微学方法、技术与仪器的原位表征;2)能源、环境与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3)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的相变与扩散;4)纳米结构材料的表征;5)扫描电子显微镜/EBSD/STM/AFM;6)生命科学。分会场邀请国内外显微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报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这些报告可知,我国电镜领域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和学术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整体提高。

部分厂商代表参会并介绍了显微学相关的商业技术的最新进展。

大会组织了颁奖活动。“钱临照奖”获奖者为贾春林教授;“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奖者为赵云龙博士、王晓东博士;“‘郭可信’杰出科学家奖”获奖者为程亦凡博士;“‘郭可信’优秀学生奖”获奖者为王立华博士。由电子显微镜分会和《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的“2014年中国电子显微摄影大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名。另外,会议还评出优秀张贴报告奖10名、优秀论文奖10名。

二、组织参加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

6月22-29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在台湾大学成功举行。会议由台湾显微学学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电子显微镜分会共同组织。电子显微镜分会组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湖南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青岛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台湾方面也组织了3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FEI公司、JEOL公司、牛津仪器等公司也应邀参加会议,并介绍其最新技术及产品。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Dirk Van Dyck教授应邀做题为“Reaching Feynman’s Dream: Atomic Resolution Tomography for Shape of Nanocrystal”的大会邀请报告。随后,会议分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分会场进行交流。材料科学分会场就球差校正电子显微学、原位电子显微学、三维成像技术、纳米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轻质合金、合金钢材料以及功能薄膜等进行了报告和讨论。生命科学分会场围绕冷冻电镜、原位电镜、荧光显微镜以及电镜在病毒及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合作,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议商定,第十二届研讨会将于2015年9月在大陆举行。

分支机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603邮政信箱(100190) 电话/传真:010-826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