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通讯》编辑部2006年简要工作总结
《理论物理通讯》是由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英文版学术月刊,创刊于1982年。坚持国际上高标准学术刊物的选稿原则,本刊来稿主要强调研究成果的首创性及对推动其他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刊出内容主要涉及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非线性理论、原子核理论、流体及等离子体理论、粒子物理及量子场论、量子力学与量子光学、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理论天体物理、引力理论以及数学物理、计算物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经过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工作,2006年按时按质完成全年期刊第45卷、46卷共12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发表国内外作者的研究论文441篇,2304页。在圆满完成期刊印刷版编辑出版的同时,还制作了期刊每期出版论文的PDF文件并及时在编辑部自己独立的网站上全文上网,使网刊能先于印刷版与读者早日见面。此外,编辑部还将制作好的PDF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发送给作者进行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并同时提交给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
本刊国内外来稿量也在逐年递增,2004年来稿596篇,2005年来稿726篇,2006年已达到885篇。2004年国外来稿(指纯粹外国人来稿,不包括与中国学者的合作稿)25篇,其中7篇发表,18篇退稿。2006年共收到国外来稿42篇,接受发表9篇,退稿33篇。来稿的国家有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埃及、伊朗、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巴西等。虽然国外来稿从总体上看占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但增加较快,我们会不断努力做好国外来稿的处理,吸引更多的国外投稿。
面对日益增多的来稿,编辑部始终坚持宁缺勿烂的原则,严把稿件的学术质量关,严格审稿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对收到的来稿一般是编辑部对作者来稿进行初审后再送相关领域的编委或学风严谨的同行专家进行学术评审,在编辑部无把握确定合适的审稿人时我们再请相关领域的编委推荐,力求审稿对路,专业对口。为保证审稿人能公正地审稿,我们严格执行为审稿人保密的制度,所有审稿意见全部由编辑部重新抄录后再转送作者。如作者与审稿人之间有意见分歧时我们再进行二审、三审或同时再送第二
、甚至第三审稿人审阅,努力作到科学、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的学术审查。编辑部采用的稿件都是学术内容很好或尚好的稿件,对于学术水平一般,或理论物理内容较少、科学意义一般的稿件或缺乏广泛可读性的稿件则退回给作者,使其分流到其他更合适的专业期刊发表;对于不能发表的稿件则一律退回给作者。
《理论物理通讯》从1984年至今一直被世界著名的文献检索系统SCI核心圈连续收录,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不间断地被SCI数据库内圈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之一(2005年SCI内圈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19种)。在没有进行任何人为操作以达到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自然环境下,本刊在SCI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近年来也在逐年提高。根据SCI在网上公布的数据,从2001~2005年《理论物理通讯》在SCI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见下表。
《理论物理通讯》在SCI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影响因子 |
0.397 |
0.453 |
0.666 |
0.871 |
0.872 |
被引频次 |
479 |
577 |
727 |
969 |
1153 |
除被SCI连续收录外, 本刊还被英国《科学文摘》(INSPEC)、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数学评论(MR)、《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此外,本刊还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
2006年,《理论物理通讯》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B类资助,同时也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B类资助。
2007年,编辑部计划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继续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向有影响的研究组和高水平的科学家征集优秀稿件,鼓励他们把部分优秀论文投到本刊发表,并为他们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同时,本刊继续办好快讯栏,对于一些原创性和具有时间竞争性的科研论文,一旦审定,将在最快的时间内予以发表并及时上网,编辑部也会及时将论文抽印本的PDF文件提供给作者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
2) 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并加强审稿力度,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2007年,编辑部将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审稿专家人才信息库,物色更多学术严谨、学风正派、客观公正、关心期刊工作的审稿专家加入到审稿专家信息库。此外,为缩短审稿时间,减少稿件的来回周转,将进一步完善网上审稿程序,加大网上审稿的比例。
3)努力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 2007年,在继续采取增大期刊信息密度等应急措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审稿力度,只接收审稿专家判定的“很好”或“尚好”的稿件,对于学术水平一般,可发可不发的稿件坚决不发;对于不会引起相关同行关注或不具备广泛可读性的文章则采取分流的办法,建议作者投稿到其他合适的学术期刊发表。
总之,我们需要从编辑方针、审稿制度、审稿专家信息库、发行、网刊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路子,努力把《理论物理通讯》更好地推向国际物理学科学研究领域,为中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理论物理通讯》编辑部
2007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