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研究协会(CAPER)”及《国际物理教育通讯》2004年工作小结

 

 

1.“中心”及“协会”工作:

我们于20039月向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提出报告,将原“国际物理教育信息交流中心”转名为“物理教育研究协会(CAPER)”(转名一事经赵凯华教授同意),此申请报告于是年11月经陆果主任批准,从而在20041月向“中心”百余名成员发出通报,说明原委,并于20048月在南京东南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成立,仍挂靠东南大学。美国Ohio州立大学Jossem教授等亦参加了协会,目前参加的成员已近60位。

CAPER成立后,当即于82527日举办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邀请Ohio州立大学包雷博士作“交互式动态课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与应用”,说明使Volting Machine的情况。会上有东南大学、长沙大学、襄樊学院等表示愿意试用并进行研究,企望于2005年国际会议上得以交流。

 

2. 课题研究工作:

1997年由赵凯华、恽瑛、叶善专、吴宗汉负责,由“中心” 具体操作的《中美大(中)学生科学素质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的课题,是1997年在教育部立项的,参加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长沙大学、台州中学等近四十所学校,先后已开过8次研讨会。20048月由长沙大学承办了第8届研讨会—结题会议(会议纪要已寄给学会,并刊载于《通讯》第34期上),后又由各成员补充了具体材料,拟于2005年第一季度写出正式结题报告,上报教育部及中国物理学会,这一项工作是经过参与工作的同志积极努力的成果。

 

3. 《通讯》工作:

《国际物理教育通讯》自1987年创办以来,已经过17个年头,现已发行到34期,这一工作得到学会的大力支持,也是广大读者的爱护,才能持续至今,投稿的同志比较踊跃,不少作者在总结工作或作某些成果、职称的申报时,往往以《通讯》刊登的文章作为自己工作反映成绩的一个方面。《通讯》中的文章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例如,近年来因扩招,大学物理的负担相当重,不少学校交流了这方面工作的情况,当有的学校知道了34期上刊登了淮海工学院一篇“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大学物理预备’课程的有效尝试”就很有兴趣,索看此文。每期《通讯》都刊登一些国外物理教学的情况与动态,也能帮助读者对此有所了解。

 

《国际物理教育通讯》主编

东南大学    恽瑛

       200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