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会第八届出版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2004年7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召开了本届出版工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12位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2个期刊编辑部负责人,以及学会副秘书长谷冬梅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物理学期刊在防止和调查科学不端行为方面应起的作用,学会所属刊物的办刊经验交流,期刊系列化讨论。
刘寄星向与会者介绍了2003年10月13-15日赴伦敦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组织召开的"科学不端行为以及物理学刊物在防止与调查此类行为中的作用研讨会"的情况,以及会后形成的提交IUPAP的文件"科学出版中的道德行为国际准则"。
他将该文件及他的中文译稿交给与会委员,并建议在《物理》刊物上发表。与会委员同意他的意见,认为检查和纠正我国物理学界存在的不良学风和不端行为,是出版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委员们就我国刊物存在的抄袭、一稿两投、一稿以不同语种发表、作者署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武建劳报告了《中国物理快报》的发展情况,美国 ISI 最新发布的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其影响因子已达到 1.095,总被引频次1955。他重点介绍了编辑部开办电子刊物的体会,目前,中档服务器价格已降至2.6-3.0万元左右,各刊均有能力建立电子版,该刊已将1984年创刊以来全部内容扫描或转换进为电子刊(http://cpl.iphy.ac.cn)。
郑志鹏介绍了《高能物理与核物理》近年来的进步,收录的英文稿已占论文总数的20%以上,论文平均发表周期为7个月多一点,扩大了稿源,增加了评论文章及每期的页数。
章志英介绍了《物理学报》和《中国物理》两刊的办刊经验及取得的进步,美国 ISI 最新发布两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1.130和1.347,
总被引频次分别为2410和855,两刊的稿件数目增长很快,退稿率已达2/3,如何从中挑出高质量的文章比较困难,要依靠审稿人,编辑部已建立了审稿人数据库。
程希有报告了《理论物理通讯》创刊以来的简要历程和目前期刊的状况:稿件增长快,影响因子提高,被检索系统收录的情况好。他希望解决部分青年学者对国内期刊重视不够的问题。
姚骏恩分析了《电子显微学报》的特点:处在发展中国家,母语是中文,覆盖学科面宽,反映前沿及热点,思考了期刊的"定位"、所起的作用等深层次的问题,针对该刊特点,他提出"照片的质量是关键",还提出了一些涉及国内期刊发展政策方面的建议。
曹惠贤介绍了《大学物理》的情况和特点。与学报类期刊不同,其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反映不到检索系统和数据库,因而在评奖、资助、排序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但在高校师生中影响较大,发行量达到每期3000册,是受到欢迎的刊物。
钱俊介绍了《物理》杂志的情况,演示了《物理》网站,《物理》已准备向交会费的中国物理学会个人会员提供《物理》网刊。
阎守胜分析了办好刊物所面临的困难:中国大陆相当一部分好文章投到了国外期刊发表;中国物理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国内期刊尚未走向市场运作的程度。他认为,国内对期刊和杂志的评价和支持系统有一定问题,只看国外检索系统的收录,会造成许多负面的效应。对科技期刊和杂志的评价,应当去找相应学科的科技人员,看他们看什么和喜欢什么。
梁敬魁建议物理学会所属期刊,先要进入核心期刊的范畴,学会的中文期刊也应该编成系列,可以先从调研开始。
聂玉昕建议加强各编辑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重视期刊电子版的建设。每个刊物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提高刊物的水平,也要争取被国内外更多的期刊检索系统收录,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
谷冬梅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物理学会2003年9月换届情况和收取会员会费的相关办法。
会议讨论了学会英文期刊的系列化问题,认为实现系列化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有利于刊物走向国际。应合理解决英文期刊的学科分工问题,努力提高各刊的水平,加强合作,为实现系列化创造条件。
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
2004年7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