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度(第一届)中国物理学会谢希德物理奖

获奖者名单

序号

获奖者

工作单位

职称

1

谢常德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

教授

2

叶令

复旦大学物理系

教授

 

2006-2007年度(首届)谢希德物理奖获奖者介绍

 

获奖人:谢常德

谢常德教授长期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量子光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连续变量量子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由她主持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连续变量量子通讯实验研究”,以具有原创性的方案,利用连续变量量子纠缠实现了无条件量子保密通信,受控密集编码量子通信及量子纠缠交换等,被国外同行引用200多次,单篇最高他引58次,部分研究成果被收入国外专著。多年来谢常德教授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从不计较名利,她在Phys.Rev.Lett.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2006年,连续变量量子通信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她还曾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曾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家标准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居里大学等单位邀请,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各种学术活动,她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踏实精神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她在给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基地班讲授《光学》及给研究生讲授《非线性光学》课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物理直观、数学技巧以及对知识的领悟,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践”于1996年获山西省教委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地方综合性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于2000年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获奖人:叶令

叶令同志1978年根据谢希德先生在国内创建表面物理研究基地的需要,从上无十七厂调入复旦大学,参加了谢希德先生直接领导的表面物理理论研究组,从事半导体表面结构和电子态的研究,是最早的骨干之一,从1978年起到谢先生去世的22年中,她一直在谢先生的身边工作,为实现谢先生的心愿,为在我国开拓表面物理研究的新领域辛勤工作。
在国内极其有限的计算条件下,她在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纳米材料、低维体系和高局域电子体系的电子态,C60等富氏烯体系和硅团簇及多孔硅发光机理,锰系钙钛矿结构的电子态和磁性等的理论研究方面,都作出了一些好的成果,为复旦的表面物理研究走向世界发挥了她的作用。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SCI 47篇),被国际刊物他引320余次,她是1989年中国作者发表的科学论文(包括自然科学、医学、技术等)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五人之一,并被收入美Who's Who(11th Edition)。获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二项。”用计算凝聚态物理方法研究多种新型材料的结构、电子态和物理特性”项目获得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第一获奖人。1986年曾获得过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她多年主讲“量子力学”“固体物理”课程。开设了用英语主讲的研究生课程《Selected Topic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并编写出版了该课程的英文版教科书。
在培养人才上,她起了承前启后的第二代教师的作用。她培养的第三代青年教师已成为复旦表面物理理论研究组的学术骨干,正在独立指导更加年轻的博士生。

 

(中国物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