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历届获奖人员名单 | |||||
年份/获奖人及所在单位/获奖项目 | 胡刚复物理奖 | 饶毓泰物理奖 | 叶企孙物理奖 | 吴有训物理奖 | 王淦昌物理奖 |
1988~1989 | 低温物理实验技术 洪朝生 周 远(中科院低温中心) |
光的力学效应研究} 王育竹(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
重夸克偶素的强子跃迁理论研究 邝宇平(清华大学物理系) |
||
1990~1991 | 高功率激光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 林尊琪(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
四波混频光谱术 叶佩弦 傅盘铭(中科院物理所) |
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图象处理方法的研究 李方华 范海福(中科院物理所) |
自发裂变和中子诱发裂变的瞬发中子多重性研究 张焕乔 许谨诚 刘祖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
连续γ谱学中的高能磁偶极跃迁 陈永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
1992~1993 | 北京谱仪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技术 王泰杰 李卫国 许榕生(中科院高能所) |
光抽运铯束频率标准 杨东海 王义遒(北京大学) |
固体薄膜中离子束诱导非晶化和分形生长 柳百新(清华大学) |
北京谱仪上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 李 金 漆纳丁 薛生田(中科院高能所) |
|
1994~1995 | 对我国射频电子直线加速器技术的开创与发展的贡献 谢家麟(中科院高能所) |
光学系统中振幅—相位恢复的普遍理论及其应用 杨国桢 顾本源(中科院物理所) |
185 Hf, 273Th, 202Pt,
90Ru和208Hg新核素鉴别 袁双贵(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石双惠(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 周书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 立(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
||
重味物理与CP不守恒 杜东生(中科院高能所) |
|||||
1996~1997 | 固体输运性质等研究中的实验技术张殿琳(中科院物理所) | 对压电晶体中弹性波场和力学振动特性的研究 汪承灏(中科院声学所) |
多孔硅的发光特性和机理研究 王 迅 侯晓远(复旦大学物理系) |
A~130,170,190区核的高自旋态研究 孙相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杨春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
多功能超高真空STM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杨威生 方 胜 盖 峥(北京大学物理系) |
新型稀土—铁化合物的结构、相结构及超精细相互作用 沈保根 成昭华(中科院物理所) |
||||
1998~1999 | 激光光解—时间分辨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装置 陆同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 |
浅海与深海水声物理规律的研究 张仁和(中科院声学所) |
微观输运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高能离子碰撞中的应用 李祝霞 卓益忠 茅广军(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
Bc介子的性质和相关的碎裂函数的研究 张肇西 陈裕启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
|||||
2000~2001 | 磁性金属超薄的MBE外延生长及原位 金晓峰 董国胜(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实验室) |
声波导在压电复合材料非线性声学和声表面波器件中的研究应用 水永安(南京大学声学所) |
氧化多孔硅和纳米硅与纳米锗镶嵌氧化硅发光 秦国刚(北京大学物理系) |
稀土区质子滴线附近的新核素和新衰变纲图 徐树威 谢元祥(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 |
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 李惕碚(中科院高能所) |
表面磁性与相互作用理论 王鼎盛(中科院物理所) |
|||||
2002~2003 | 团簇实验技术及团簇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 王广厚(南京大学物理系) |
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张杰 (中科院物理所) |
奇-奇核晕带自旋和旋称反转规律的研究 刘运祚(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
惯性约束聚变(ICF)总体、激光靶耦合理论研究与高功率KrF准分子激光系统研制 常铁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 单玉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
2004~2005 | 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及超快光子学新材料研究 龚旗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X射线与中子在非理想单晶中的衍射、消光及其应用 胡华琛(中国原子能科学院) |
转动对称性、束缚态和散射相移 马中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 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2006~2007 | 热声制冷关键技术研究 罗二仓(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相对论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和新型辐射源 盛政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关联量子现象的微观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 向涛(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原子核的手征双重带的研究 孟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信息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物性测量技术 顾长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新核素235Am,259Db及265Bh的合成 甘再国(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 |
||||
2008~2009 | 周兴江(中科院物理所) | 龙桂鲁(清华大学物理系) | 陈仙辉(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 | 邹冰松(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 郑志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原有进(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 王楠林(中科院物理所) | 许甫荣(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