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分会2011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在挂靠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支持下,经过分会全体委员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术交流

1. 第二届高海拔空气簇射探测国际研讨会

    2011年2月17-19日,第二届高海拔空气簇射探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以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美国、德国等27个研究机构和合作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中方学者60人。他们分别代表LHAASO、HAWC、CTA、ARGO-YBJ、ASγ、TUNKA和AUGER等当前已经运行和正在规划中的科学实验。HAWC实验负责人Gus Sinnis,AUGER实验法方负责人Tiina Suomijarvi,CTA实验负责人Masahiro Teshima,INFN副主席Benedetto Piazzoli,RPC探测器发明人Rinaldo Santonico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主办。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院士致辞,欢迎所有出席研讨会的专家。随后,与会专家就当前地面粒子探测的最新进展做报告,内容涵盖高能γ天文探测、超高能和极高能宇宙线探测、EAS的微波探测等领域。会上,专家们对羊八井观测站目前所拥有的多种探测技术相结合的多元研究发展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其中由ARGO-YBJ全覆盖地毯阵列、广角切伦科夫成像望远镜、地面粒子阵列,以及正在建造中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组成的复合观测阵列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专家一致认为,羊八井观测站具有不可替代的高海拔探测优势,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科学潜力,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开展,羊八井观测站将逐步进入精确测量的科学时期。
    本次会议是继2009年首届LHAASO国际研讨会以来的又一次国际性学术讨论。来自各合作单位的代表,分别就目前LHAASO阵列的原理性样机研究结果及工程阵列的建造和试运行的进展做了详细报告。与会专家对LHAASO预研在两年内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同时也对有关技术细节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大气荧光、切伦科夫光探测成像与非成像技术和地面粒子探测技术方面国际一流的专家,他们的建议对充分发挥LHAASO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技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会议期间,各国际合作组负责人还深入讨论了组建LHAASO国际合作组的相关事宜,探讨了以不同形式参加LHAASO科学计划的合作方式。LHAASO国际合作条件已经成熟,与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的合作将迅速进入到实质性的操作阶段,落实为具体的合作项目。同时,法国和意大利倡议并安排2011年10月在欧洲召开下一届LHAASO研讨会,继续深化各项合作事宜。
    LHAASO(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计划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的项目,建造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大型基础科学研究设施,其核心科学目标是探索宇宙线起源及相关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2. BESIII国际合作组物理软件研讨会

    北京谱仪III(BESIII)国际合作组物理软件研讨会2011年春季会议于3月3-6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召开。来自国内外合作单位的近8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BESIII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主持。与会代表听取了加速器的运行状态、BESIII的取数状态、计算平台从32位向64位升级的进展、软件改进、蒙特卡罗模拟软件调试、物理和蒙特卡罗模拟的比较,以及物理分析等方面的报告。经过加速器中心的不懈努力,BEPCII在取数过程中的峰值亮度已接近6X1032/cm2/s,平均亮度也达到了上轮运行的两倍,大大提高了取数速度。BESIII的计算环境是快速获得高质量的物理分析成果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的速度,计算中心正与实验物理中心一起努力,将操作系统从32位升级到64位,预计此项工作完成后,分析速度将提高近1倍。更多令人兴奋的物理成果即将在会后发表。
    鉴于本轮运行中BEPCII的亮度显著提高,会议对接下来的取数计划进行了讨论与调整。在已经获得1.3fb-1ψ(3770)事例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取数目标从1.5fb-1提高到2.0fb-1。ψ(4040)事例的取数目标也由360pb-1提高到500-600pb-1。为进一步提高取数条件下的亮度,合作组计划预留两周用于加速器机器研究,其余时间进行τ质量扫描。
    王贻芳在大会总结报告中表示,BESIII已经发表的8篇文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2011年年中将新增1000个CPU核,约30%的计算资源;相对于美国康奈尔大学CLEOc的谱仪,BESIII的缪子鉴别器是特有的子探测器,2011年夏天将对缪子鉴别器电子学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从而充分发挥探测器的硬件潜力。他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取得更多高质量的物理成果。


3. 后BEPCII中国高能物理发展战略物理研讨会

    2011年5月5-7日,后BEPCII中国高能物理发展战略物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主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承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所的110多名高能物理方面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会。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彭以祺、中科院基础局副局长黄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项目主管李会红应邀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高能物理分会主任赵光达院士主持。他指出目前国内高能物理的研究队伍正在不断成长和壮大,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通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建造和运行,在高能物理实验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在tau质量测量、R值测量、新粒子寻找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一些重要成果大大更新了PDG(粒子数据表)的数据;同时,在粒子物理实验的其它方面,如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等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的高能物理方向也有很大发展,对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院士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高能物理的发展与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目前,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态势很好。改造后的BEPCII峰值亮度提高了65倍,日积分亮度提高了87倍,BESIII开始采集ψ(4040)数据并进展顺利。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即将开始取数。但是,对后BEPCII中国高能物理如何实现持续发展?高能量加速器物理实验、高精度加速器物理实验和非加速器物理实验这三大研究前沿如何部署?是现在就要开始认真研究的问题。希望通过研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中国后BEPCII高能物理的发展战略献计献策,推动高能物理的持续发展。
    彭以祺、黄敏和李会红分别致辞,强调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高能物理发展迅速,越来越重视大装置建设、多学科交叉及国际合作。
    会议安排了高能物理理论、加速器物理实验、地下暗物质探测和空间暗物质探测等四个专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理论物理所、高能物理所的25位专家在会上作了报告。与会专家针对与高能物理发展战略相关的加速器物理和非加速物理发展的各种方案和思路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若干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
    高能物理分会副主任王贻芳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这次会议认真务实,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分会将组织更多小型讨论会仔细讨论,开展预研工作,为高能物理的后续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4. “Lorentz和CPT破坏在宇宙学中的效应”国际研讨会

    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于5月9-10日在北京举办了“Lorentz and CPT violation in astrophysics and cosmology”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等国家,以及国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对粒子天体和宇宙学前沿的实验探测及理论研究有积极作用。与会者围绕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特别是结合羊八井宇宙线实验、国际上的Fermi-LAT实验、宇宙学方面的WMAP和Planck的CMB实验,以及伽马爆、粒子物理实验等对Lorentz and CPT symmetry方面的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5. BESIII国际合作组2011年夏季会议

    BESIII国际合作组2011年夏季会议于6月2-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以及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等37个国内外合作单位的21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由BESIII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主持。
    会议听取了加速器的运行状态、BESIII物理取数和能量测量系统状况的详细介绍。在上半年的取数中,BEPCII的峰值亮度已接近6.5X1032/cm2/s,BESIII物理取数顺利完成并超过了预期目标,BESIII的能量测量系统安装调试成功,精度达到了指标。会议经过讨论,初步决定了2011-2012年度的取数计划。与会代表还听取了硬件升级的研究成果和计划、软件改进以及大量的物理分析方面的报告。
    土耳其加速器中心加入BESIII合作组的申请得到了批准,至此,BESIII合作组成员单位扩大到49个。根据章程,合作组任命中科院研究生院郑阳恒教授为新一届物理分析协调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沈肖雁研究员为副物理分析协调人、金山研究员为国际会议委员会主席,会议还对个别委员会成员及物理分析组协调人进行了调整。
    王贻芳在总结报告中肯定了自上次合作组会议以来所取得的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他鼓励大家进一步加快物理分析的速度,在保证高质量文章的前提下,提交更多的物理成果。


6. 2011年BEPCII亮度提高研讨会


    2011年7月1-2日,BEPCII亮度提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有关专家及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陈森玉院士提到,目前BEPCII的亮度已突破6×1032cm-2s-1,超过了2010年提出的5×1032cm-2s-1的预期目标。BEPCII亮度继续提高,对实现其科学目标十分重要。本次会议要总结经验,提出软、硬件改进措施,争取在两年内亮度达到1×1033 cm-2s-1。
    王贻芳指出,过去三年在BEPCII/BESIII全体运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取的物理数据量逐年提升,但距离预定的物理数据量尚有差距,希望亮度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8×1032cm-2s-1,同时留出足够的调试时间,提高设备稳定性。
    王九庆希望通过这次会议,集思广益,充分沟通,扎实推进BEPCII亮度提高工作。
    会议围绕“提高BEPCII亮度”的主题,听取了各系统人员的报告,涉及的工作包括:对撞亮度、本底研究;储存环阻抗、参数测量及相关问题研究;对撞亮度对硬件系统要求;高频系统、控制系统、束测系统、低温系统、真空系统的高流强运行及提高;直线加速器稳定运行及效率提高等。与会人员既肯定了大家为达到BEPCII目前的亮度水平所做的工作,又总结了实际工作和机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认真分析和讨论,大家一致希望通过各方面努力,争取在2012年使BEPCII亮度达到8×1032cm-2s-1,2013年达到1×1033cm-2s-1 。


7. 第32届国际宇宙线大会

    2011年8月11-18日,第32届国际宇宙线大会(ICRC2011)在北京召开。大会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承办,得到了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高等科技中心的赞助。来自40多个国家/地区的约7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06人(含港台代表4人)。
    国际宇宙线大会是由IUPAP所属宇宙线专业委员会(C4)主办的两年一次的国际系列会议,是国际宇宙线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会议。第一届国际宇宙线会议于1947年召开,同时成立了宇宙线专业委员会。我国曾于1986年和2006年承办过该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际超高能宇宙线相互作用会议,2011年承办国际宇宙线大会还属首次。
    国际宇宙线大会是国际宇宙线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议题广泛,涵盖了宇宙线高能物理、宇宙线天体物理、太阳和日地空间高能物理等,研究的问题涉及宇宙线的起源、粒子物理、宇宙学等前沿学科的实验和理论解释,研究的宇宙线粒子的能量跨度从太阳宇宙线(~109电子伏特)直到极高能区(1021电子伏特),能量跨度达到1万亿倍。本次会议特邀国际知名学者做了7个大会邀请综述报告和7个大会总结报告。会上共有17个亮点报告,其中两个来自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的中意、中日实验。此外,还有约450个口头报告和600个展板报告,其中包括中国代表的30多个口头报告和40多个展板报告,是历届最高的一次。与会代表就自ICRC2009以来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广泛交流。
    我国的宇宙线研究自1951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72年在云南高山站的观测中曾获一个可能的重质量和长寿命粒子的事例,在西藏羊八井国际合作中经过20余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即将发展的项目,已在国际宇宙线学界获得广泛的关注。在本次大会的总结报告上,中国科学家报告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肯定。本次会议成为向国外科学家展示中国宇宙线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根据惯例,大会邀请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的创始人和中日、中意实验的首任中方发言人谭有恒研究员为公众举办了一场赫斯演讲,该演讲是为了纪念99年前发现宇宙线的赫斯而设置的。石景山区协会、街道科协、科普基地负责人及科技骨干教师,中国科普博览科技观光团、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以及其他大中院校的学生和社会公众等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会议期间,大会还组织部分会议代表参观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8. 第十六届BEPC年会


    第十六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年会于2011年8月10-1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上海应用物理所、近代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12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院士在开幕式上作了“稳定高效运行,攀登亮度高峰”的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本运行年度取得的成绩,BEPCII实现了稳定高效运行,对撞运行事例取数和同步辐射运行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指出2011年夏季的检修任务极为繁重,各系统应全力以赴,确保检修进度和质量;要求加速器中心进一步落实矩阵式管理,努力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加速器中心副主任秦庆作了“BEPCII调束和运行”报告;直线运行负责人陈志比作了“2010-2011年度直线加速器运行与改进”报告;加速器中心副主任马力作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进展”报告;实验物理中心何康林和多学科中心刘鹏分别作了“BESIII 2010-2011年度运行”及“2010-2011年度BSRF开放运行总结”的报告。合肥光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上海光源的代表也分别作了大会交流报告,介绍他们在调束、运行和改进方面的经验。在分组报告会上,BEPCII加速器物理、运行、高频、束测、控制、功率源、微波、电源、磁铁、机械、真空、低温、防护等系统的代表,分别就一年来本系统的运行调试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暑期检修计划和下一阶段的改进方案。
    在最后一天的会上,潘卫民、王光伟、翟纪元分别就ADS项目进展、BEPCII备用腔研制进展以及ILC国际合作情况作了大会报告。会上还组织颁发了加速器中心第五届五四优秀青年奖。


9. 第六届极化正电子源国际研讨会


    8月28-30日,第六届极化正电子源国际研讨会(POSIPOL 2011 Workshop)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举行。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各研究所和大学的30余名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主办。会议旨在对国际直线对撞机(ILC)、紧凑型直线对撞机(CLIC)、超级味工厂(SuperB)等的极化正电子源相关研发、技术进展进行交流合作,推进正电子源研究的发展。来自欧洲核子中心(CERN)、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法国科研中心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研究所(LAL)、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清华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会上做报告并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对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了学习交流,并取得共识。此次会议为极化正电子源研究工作理出了清晰的思路,并通过各方专家们的交流,为未来的合作创造了更多的契机。


10. 第三届高海拔空气簇射国际研讨会


    第三届高海拔空气簇射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0月6-8日在法国奥赛核物理研究所(IPNO)成功举行。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俄国、葡萄牙、比利时和中国的48名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报告了高海拔实验相关的各个研究领域的物理内容和实验进展;对羊八井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实验的物理目标、实验安排、国际合作等事项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讨论;对高能伽玛天文观测、高能宇宙线实验和空气簇射探测器研制等专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大型空气契伦科夫望远镜MAGIC实验发言人Masahiro Teshima教授总结了高能伽玛天文的科学内容和近期亮点;来自该研究领域的地面实验HESS、ARGO-YBJ、MILAGRO的代表介绍了大气契仑柯夫望远镜、RPC地毯阵列、水契仑柯夫地面阵列的实验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计划。Teshima教授指出,与成像大气契仑柯夫望远镜(IACT)相比,宽视场、全天候的高灵敏度地面粒子阵列如LHAASO更具有优势。
    地面宇宙线空气簇射实验KASCADE及KASCADE-GRANDE的发言人Andreas Huangs教授对高能宇宙线领域的科学内容和近期亮点进行了总结;着眼于极高能量的AUGER实验和位于高海拔的ICETOP实验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实验的现状和未来计划。会上,对发挥LHAASO实验跨越能量范围大、统计量高的优势,在相关方面开展精细的测量进行了详细讨论。
    中方介绍了LHAASO实验各种空气簇射探测器、电子学的研制进展。国外同行们介绍了水契仑柯夫探测器(AUGER和HAWC)、低维护成本RPC探测器、空气契仑柯夫非成像探测阵列(TUNKA)、中子探测器(PRISMA)的研制进展。会上,对这些探测技术在LHAASO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会议期间,法国粒子与核物理研究院和核物理研究所的官员会见中方代表,并探讨了关于LHAASO的合作研究计划。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的合作者会同美方代表还共同讨论了进一步合作的途径与方案,决定成立电子学等专题工作小组。
    高海拔空气簇射国际研讨会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发起,前两届均在北京举行。


11. 北京谱仪III实验进展研讨会

    2011年9月23-26日,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主办,云南大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共同承办的“北京谱仪III实验进展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汲培文主任、蒲钔处长参加了会议。张焕乔院士、黄涛研究员、李卫国研究员、马建平研究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的3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北京谱仪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项目973首席科学家沈肖雁主持。项目专家组组长张焕乔院士发言,希望课题组做好研究方向的布局,抓住重要方向,组织队伍攻关,争取获得更多的重要成果。北京谱仪(BESIII)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讲话,认为本次会议开得适时而有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听取了项目总体进展报告、各课题负责人的课题进展报告,以及9个专题报告,并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BESIII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物理成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项目组内各单位高能物理队伍的建设,为国内高能物理实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理论和观测宇宙学进展国际研讨会


    理论和观测宇宙学研究进展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1月7-9日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和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由南极天文中心、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协办。来自英国、美国、法国、韩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博士后、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等宇宙学前沿课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本次会议共安排2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其中包括J. Mould, M. Burton,J.P. Kneib和J.D. Rhodes等国际知名学者。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1998年超新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揭示暗能量存在的天文观测,自1998年之后十余年的微波背景辐射,大尺度结构,以及更大样本的超新星等观测都证实了这一重大发现。但目前暗能量的物理本质仍是个谜。与会者研讨了国际上暗能量探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特别是针对我国南极冰穹A昆仑站大尺度巡天观测项目、红外探测器方面的国际合作、科学上与暗能量巡天项目DES等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会议期间, 中科院詹文龙副院长、黄敏副局长、彭良强处长,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陈和生院士、王贻芳所长,以及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等与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的专家学者就南极红外探测器国际合作事宜进行了讨论。这次研讨会对推动我国理论和观测宇宙学的研究、对暗能量等前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3. 第十四次中日高能物理合作会议


    2011年12月12-13日,第十四次中日高能物理合作会议在日本KEK召开。中方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新任所长王贻芳等一行5人、日方KEK总主任Atsuto Suzuki等一行11人参加了会议。
    会谈中,日方报告了KEK关于ILC科研进展、J-PARC散裂中子源的研究和应用情况、Belle和Belle II的研究进展及探测器的研发工作,正在开展的宇宙微波背景实验(CMB)情况,光子光源和同步辐射相关研究,以及能量回收直线加速器(ERL)项目的进展;中方介绍了高能物理所探测器的研发进展,天体物理研究情况,同步辐射研究和应用的成果,北方光源的建设计划,以及散裂中子源的研发进展等。
    回顾过去,双方达成以下共识:继续加强双方在BEPCII重大改造方面的合作;继续加强双方在物理领域的合作,鼓励双方物理学家积极参与BESIII和BELLE的物理实验;继续加强双方在同步辐射研究应用领域和能量回收直线加速器研究的交流;中方欢迎日方物理学家参与北方光源的评审工作;日方欢迎中方技术人员参与KEK直线加速器的调试工作;继续推动国际直线对撞机的研发工作,并加强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12月13日,中方代表团应邀参观了KEK散裂中子源,双方同意在现有高能物理所与J-parc合作协议框架下继续开展相关的合作研究。


14. TESLA技术国际合作会议


    2011年12月5-8日,TESLA技术国际合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来自欧洲核子中心(CERN)、美国费米实验室(FNAL)、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日本KEK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方主席高杰主持。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委员兼TESLA技术合作组主席O. Napoly、北京大学刘克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潘卫民等7名国内外专家作大会报告,汇报了1.3GHz超导高频技术、ADS加速器技术、欧洲自由电子激光(XFEL)项目、μ介子加速器、ILC超导高频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随后,会议就超导腔的材料、腔体的制造与测试、低温恒温器的制冷功率控制,以及低温恒温器的测试结果和分析等议题作了专题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研讨。
    TESLA技术合作会议自2000年在德国召开至今,共举办了20余届。此次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召开,为中国参与TESLA技术相关合作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目前,国内在1.3 GHz超导高频腔的设计与研制、低温恒温器的研制、超导铌材料的制备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15. 量子色动力学与QCD相变研讨会

    高能对撞机,特别是RHIC和LHC的运行为人们探索强相互作用规律和新物质形态提供了契机。为配合重点基金项目“夸克物质性质与QCD相变机理”启动,密切跟踪国际前沿动态和加强科研合作,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中心于2011年12月9-11日举办了量子色动力学与QCD相变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院,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基金委有关部门的领导等。会议以分组讨论和集中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专家们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本人的工作进展,讨论了合作的途径和方法。本次会议由乔从丰、彭光雄等负责组织。

二、科普工作

探究物质奥秘 关注环境健康——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成功举办第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2011年5月14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以“探究物质奥秘 关注环境健康”为主题的第七届“公众科学日”大型科普活动隆重召开了。本次活动响应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的号召,秉承“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一贯宗旨,向社会开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室等研究单元。开幕式上,叶铭汉院士为广大青少年介绍了高能物理所的辉煌成就和科学家风采;指出科学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互联网最初是为了方便科学研究。
    本次开放日安排了3个科普报告:“张闯:高能所和对撞机”、“石伟群:核能利用与核辐射-日本福岛事故给我们的启示”和“徐殿斗: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可容纳300余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听众们津津有味地聆听专家的报告,报告后踊跃提问。本次开放日的展览内容包括:院士风采系列,“辐射与安全”专题,北京谱仪模型和有奖问答机器人等,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参与并互动。参观人员被引导参观了直线加速器隧道、BEPC/BES模型、储存环隧道、谱仪控制室、计算中心大型计算机、同步辐射实验室、核分析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实验室、粒子天体物理实验室等。全天共接待来自北京十一学校、北京161中学、北京建华实验学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各兄弟院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单位的参观人员近1600人。本次活动井然有序。活动赠送宣传折页、《现代物理知识》及研究所介绍等资料计2000余册。
    参加本次活动接待、科普报告、讲解、引导、安全的志愿者及安保人员共有130余人。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本次“公众科学日”的开放任务。


三、组织工作

    计划于2012年4月20-23日在昆明召开“第十一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和第七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2011年,分会积极组织会员活动和委员工作会议,并及时把会议纪要和学术会议报告等在网上进行公布。

 

 


(中国物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