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分会2009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在挂靠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支持下,经过分会全体委员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等方面做了多项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学术交流
1. 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宇宙学工作月”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于
第一周的暗能量研究共安排11个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基于目前的天文观测数据,如微波背景辐射(CMB)观测、大尺度巡天(LSS)、Ia型超新星(SN)观测及弱引力透镜观测、伽马射线暴观测等对暗能量模型及宇宙学参数限制的最新进展,以及理论工作,如引力扰动的反作用对宇宙加速膨胀的解释、Quintom暗能量的理论模型研究、Yang-Mills凝聚暗能量模型等。与会者针对我国大科学装置,如大型天文观测望远镜LAMOST及在南极DOME A开展暗能量探测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二周的报告共15个,介绍暗物质实验的最新进展,如PAMELA和ATIC的最新结果,以及对暗物质理论模型研究的挑战。与会者针对我国空间、地面和地下暗物质探测的建议进行了热烈讨论。
第三周会议主要在国家天文台举行,9个报告分别讨论了包括弱引力透镜、伽马射线暴及21厘米线等天文观测对宇宙学研究打开的新窗口。
第四周主要集中在早期宇宙理论研究方面,会议分别在高能物理所和KITPC召开。Robert Brandenberger教授详细介绍String Gas Cosmology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日本Sogang大学的学者介绍6维braneworlds框架下的引力理论。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和学者也分别做了全息、红外/紫外联系、因果联系等对暗能量模型的限制、Matrix Theory在宇宙学中的应用等报告。
2. 羊八井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计划研讨会暨第一次合作会议
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和研讨,羊八井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计划于1月14-15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召开研讨会暨第一次合作会议。会议得到中国高科技中心的支持。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近代物理所、大气物理所、空间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北大,清华,云南大学,南大,山大,西南交大,西藏大学,河北师大,国家气象局,以及大连海事大学等单位近百名专家、领导和工作在一线的宇宙线物理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如何通过LHAASO计划的实施,深入开展伽玛射线天文学、超高能宇宙线物理的实验观测研究,就探索甚高能伽玛射线源、超高能宇宙线源、伽玛射线暴、银河系外巨型黑洞,以及暗物质分布等相关重大前沿问题展开深入和广泛的研讨。
围绕羊八井大型宇宙线观测研究平台的建设,与会代表还广泛讨论了开展包括空间天气预报、中高层大气物理研究和空间与地基辐照生物学等交叉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与会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通过“十二五”期间该计划的实施,必将大幅度提高羊八井宇宙线和伽玛射线的天文观测能力,吸引国际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参加合作,使其成为国际伽玛射线天文观测研究中心,进而提升宇宙线相关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水平。合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LHAASO国内合作组的成立,会上讨论了由11个成员单位和2个通讯成员单位组成的20个工作小组的任务分工,预先研究和合作备忘录等多项议题。成立了负责协调国际合作的工作小组,并讨论了召开相关国际研讨会和成立LHAASO国际合作组等相关事宜。
3.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简称中心)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09年1月15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召开。28名中心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部分项目汇报人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室研究人员列席会议。
会议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光达院士主持。中心理事长陈和生院士致开幕辞,指出:2008年,我国大科学装置在运行开放和科学研究,在建装置的建设和调试运行,新建装置的立项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成果,近代物理所的CSR和国家天文台的LAMOST通过验收。随着大装置研制工作的完成,对今后中心的研究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年来,中心工作得到中科院的支持,从国内外招聘到一些优秀的研究人员,在配合未来大科学装置上的实验研究工作方面做出很多出色的物理成果。本次会议希望大家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指导和配合大科学装置上的实验研究提出宝贵意见,从而对今后的物理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宗烨院士指出:在硬件建设获得大丰收之际,大科学装置即将开始运行,此时中心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心框架的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下面的重要工作是将理论和实验研究密切结合,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国际物理学界留下足迹。
中心主任邹冰松研究员做工作汇报。首先汇报一年来中心机构建设,介绍人员招聘情况和中心网站建设;接着,汇报中心在BES物理、CSR强子物理、暗物质和暗能量物理和促进学科交叉等方面组织讲习班、研讨会、工作月、国际会议等一系列学术活动的情况,介绍这些活动的成果、影响和效应;列举一年来结合大科学装置实验发表的具有TPCSF署名的论文(共53篇),这些论文不乏对实验提出的指导性建议,对实验结果进行物理分析并进一步发展理论以及为实验提供物理分析工具。2009年中心工作包括:配合BEPCII的运行,发展完善相关数据分析所需理论方法,促进发现更多新强子态,注意寻找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口,争取做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工作,注意开拓新的重要研究课题;配合上海光源,探讨其可开展的物理研究课题,为相关实验提供理论指导;配合兰州CSR,继续挖掘意义大、切实可行的实验课题,加快培养相关中高能核物理人才,推动CSR的工作,使其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高能核物理实验基地;配合我国空间、地面和地下暗物质探测装置、LAMOST及南极DOME A,继续深入探讨暗物质、暗能量探测的可行性,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简述了即将举办的工作月、讲习班和会议的计划以及研究人员招聘计划。最后汇报了中心的财务运作情况。
王贻芳、徐瑚珊、张新民、周善贵、赵强、陈学雷、毕晓军等专家分别介绍或汇报BESIII的取数和物理研究计划、兰州加速器物理实验计划、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现状及挑战、超重核性质及合成途径研究进展、强子物理研究进展、暗能量暗物质探测可行性研究进展等方面的研究方向、装置建造的最新进展,项目研究成果及对中心工作的要求和期望。
与会委员和理事围绕会议报告展开热烈讨论,肯定了2008年度中心的工作,就2009年度中心的工作计划及如何更好发挥中心的作用进行认真讨论。冼鼎昌院士按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规律,分析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过程,指出实验研究到一定阶段就会要求理论方面有新的发展,要求开拓出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分析手段。中心既要从事“象牙塔”一类的工作,也要开展更为“基础”的研究。叶沿林教授提出,在超重核合成方面有很多理论问题,应有核心人物组织相应的攻关工作。詹文龙院士指出,国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中科院和基金委已各投入两千万元,组织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以期加强在我国四大科学装置上进行科学研究,因此中心工作一定要跟上。张焕乔院士指出,对中心的要求要逐步过渡到高标准,中心四个方面研究工作中的任意一个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就是很大成功,中心应以此为目标。2008年大工程建设取得大丰收,现在理论工作一定要先行,起到指导作用。为使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理论物理学家要研究哪些是关键性问题,要考虑如何为实验提出具体指导,从而更快地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作,这对BESIII和CSR非常重要。赵光达院士指出,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应结合大装置做出更深层次的、国际领先的工作,特别是BEPCII,它是该能区最好的装置,应在该领域做出最好成果。目前中心的组织机制和模式很好,可以通过几年的工作筛选出杰出人才。吴岳良院士、张家铝院士、张双南教授、赵永恒研究员等人指出:应通过专题研讨会等形式,针对各大装置凝练出具体的中心物理问题,写出书面报告,通过专家审核,作为大装置上研究工作指南,发给国内同行,特别是年轻学者及研究生,使更多人主动参与到研究中来。陆埮院士指出,粒子-核-天文三者要真正地交叉,找到它们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出出色成果。
邹冰松主任最后表示,中心将认真考虑委员们的意见,逐步落实大家的建议,脚踏实地地把眼前工作做好,并逐步扩大研究领域,争取使中心工作更上一层楼。
4. BESIII物理黄山会议成功召开
为庆祝BESIII物理黄皮书正式发表暨BESIII探测器成功获取物理数据,4月11-14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大两个创新团队和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联合举办BESIII物理黄山会议。
会议首先回顾自2006年以来黄皮书的写作历程。BESIII物理黄皮书长达八百多页,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赵光达教授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王贻芳研究员为主编,作者包括来自9个国家/地区、35个研究所的85位专家教授,他们都是活跃在tau轻子和粲物理领域的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学家。物理黄皮书于2009年3月26日正式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作为特刊发表,它涵盖tau轻子和粲物理领域的基本实验和理论问题,并对很多重要物理课题进行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验和理论意义。
此次会议还讨论了BESIII实验2009年实验数据获取计划,目前已获得近9000万psi(2S)物理事例,即将收集4-5亿J/psi物理事例,2009年下半年计划在psi(3770)峰值附近进行共振峰扫描。与会专家总结了过去10年来BESII实验所获得的重要物理成果,这些成果使得我国在国际tau-粲物理研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
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等7个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家就BESIII的物理取数计划和近期可能获得并尽快发表的物理成果进行热烈讨论,就未来中国高能物理实验和理论的发展方向畅所欲言。会议为BESIII实验和相关理论研究作出初步规划,对BESIII实验的物理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 2009年核子共振态物理国际研讨会
4月19-22日,2009年核子共振态物理国际研讨会(NSTAR2009)在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成功举办。该会议是重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国际例会之一,以往11届均在美国和欧洲举行,这是第一次来到亚洲、来到中国。会议得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支持。55名国外和60多名国内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研讨会。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院士致开幕词。
研讨会由33个大会报告、42个分会报告组成。集中报告国际重子物理领域实验和理论的最新进展。过去几年国际强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实验方面,Jefferson Lab、ELSA、MAMI、ESRF和SPring-8等设施上发表了一系列新的高统计量的实验结果,为唯象理论研究核子共振态结构、形状因子、与介子的耦合常数等提供丰富的实验数据。与此对照,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BES实验,在过去几年的重子态研究中也取得一些突出成果,如:在J/Ψ衰变中N*(1440)第一次在πN的不变质量谱中被观测到,新的强子共振峰N*(2065)被发现,这些结果不仅丰富了轻强子谱,也为从理论上理解一些可能的奇特态的产生和衰变机制奠定了基础。随着BESIII很快投入运行和JLab 12 GeV电子束能量的更新,可以预见,更高统计量的实验结果将为深入研究强相互作用的低能性质提出更多挑战和创造更多机遇。
这次研讨会也吸引部分强子物理专家和青年学者客座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围绕大科学装置物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展开详细讨论和进一步合作交流。会议安排紧凑,得到NSTAR国际顾问委员会和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6. 空间暗物质暗能量重大研究计划研讨会
4月19日,空间暗物质暗能量重大研究计划研讨会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召开。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近代物理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十余位专家出席会议。高能物理所王焕玉研究员主持会议。紫金山天文台常进研究员报告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器项目,详细介绍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器的方案设计、科学目标和预期成果、课题设置和研制队伍以及相关关键技术。高能物理所吕军光研究员介绍相关关键技术的攻关方案。与会专家围绕探测器的方案设计、电子学系统、关键技术攻关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一致表示要通力协作,争取按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此项重大研究项目。
7. 第一届LHAASO国际研讨会在河北平山召开
第一届羊八井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国际研讨会于4月28—30日在河北平山召开。会议由河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共同主办。河北师大党委书记李建强教授致开幕词。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余位活跃在宇宙线及γ射线天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代表Magic、Milagro/HAWC、ARGO、Fermi、KASCADE、Auger、TA/TALE、ATIC、IceCube、JEM-EUSO等活跃在该领域国际前沿的实验组作重要报告。本次研讨会得到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和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会议围绕世纪之谜“寻找宇宙线起源”这一当前宇宙线物理的核心问题报告了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认为HESS、Magic、Veritas等成像契仑克夫望远镜的巨大成功揭开了γ射线天文历史的新篇章,为揭开这一世纪之谜带来一线曙光,高灵敏度巡天将是开启谜底的金钥匙,领域期盼并强烈呼吁高灵敏度巡天的早日实现,发现大批高能射线源,为包括暗物质探测在内的前沿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ASγ、ARGO、Milagro等实验初步展现了地面粒子阵列的巡天优势,为下一代高海拔大型空气簇射阵列奠定坚实基础,LHAASO计划的提出呼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专家们针对LHAASO物理目标、探测器设计、模拟计算及预研进展等展开深入讨论,LHAASO计划预期时间表、国际合作的现状及未来模式等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多个国际知名研究单位和多位知名科学家对该计划表示出浓厚兴趣和合作意向,提议共同撰写LHAASO计划白皮书,作为合作的起点。部分国外专家针对LHAASO计划自发开展了一些前期研究工作,提出新的想法,引起LHAASO合作组的高度重视。
羊八井ARGO实验意方合作组派出以RPC发明人罗马II大物理系主任Santonico教授率领的6人组出席研讨会。羊八井ARGO实验已运行两年多,取得了初步的物理成果,未来两三年还将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充分显示出高海拔地面粒子阵列巡天的优势。大家一致认为,LHAASO计划将是羊八井ARGO实验的自然延续,建议将羊八井ARGO实验作为未来LHAASO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继2008年底中科院成立LHAASO项目工作组、2009年1月召开LHAASO计划第一次国内研讨会并成立国内合作组、2009年2月成功召开香山会议,经过前期大量国际宣传讨论和长时间酝酿,按计划如期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标志着LHAASO计划由国内走向国际,为成立国际合作组拉开了序幕。
8. 南极DOME A宇宙学前沿研讨会
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联合举办的南极DOME A宇宙学前沿研讨会于2009年7月18—23日在北京、苏州召开。18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举办学术报告会。19日,参观国家天文台LAMOST望远镜。20—23日,在南京/苏州举行报告会及参观。高能物理所王贻芳主持开幕式,高能物理所陈和生和紫金山天文台杨戟分别致辞。来自国内外的约7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国学者30名。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George Smoot教授等专家作学术报告。与会者共同研讨在南极DOME A开展天文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等宇宙学前沿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合作。
9. BESIII国际合作组2009年夏季会议成功召开
BESIII国际合作组2009年夏季会议于7月26—30日在山西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15个科研院校,以及德国、意大利、俄国、美国、荷兰、巴基斯坦、韩国等13个国外科研单位的180余人出席大会。大会在BEPCII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及BESIII成功采集一亿ψ(2S)、两亿J/ψ事例的背景下召开,是历届会议中参会代表最多的一届。
会议由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主持。山西大学副校长贾锁堂致欢迎词。陈和生介绍了BEPCII的现状及未来计划,期待BESIII尽早取得重要物理成果。王九庆向与会代表介绍BEPCII的调束进展及对撞亮度、束流性能等未来目标。大会听取了取数情况及探测器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软件、数据处理和计算环境情况汇报;讨论了ψ(2S)、J/ψ的数据质量、重建、离线刻度和探测器性能检查的进展。各组汇报了对ψ(2S)和J/ψ数据分析后得到的初步物理结果。会议讨论并初步制定了2009-2010年运行计划。
会议期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KVI研究所(Kernfysisch Versneller
Instituut)、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University of Punjab)、美国印第安纳大学(University of Indiana)、意大利弗拉斯卡第国家实验室(Laboratori Nazionali
di Frascati)、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黄山学院等六所科研单位获准加入BESIII合作组。至此,BESIII国际合作组已扩展到42个单位,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意大利、荷兰和巴基斯坦等国家。
会议根据合作组章程,部分调整了管理岗位负责人。中科院研究生院郑阳恒教授任新一届物理协调人,高能物理所金山研究员为副协调人。出版委员会、国际会议委员会的部分成员也根据需要进行了调整。
王贻芳研究员作大会总结,介绍BESIII探测器、软件及计算环境未来的升级计划,希望通过大家努力,BESIII合作组的第一篇物理文章在2009年年底前发表。下一届合作组会议将于11月7—9日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
10. 第六届粒子天体物理前沿“宇宙线”主题研讨会召开
2009年8月10—14日,第六届粒子天体物理前沿“宇宙线”主题研讨会在河北承德举行。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南交大等科研院校的70余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得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中心、外国专家局等的支持。研讨会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曹臻研究员主持。
利兹大学Johannes Knapp教授、芝加哥大学Dietrich Müller教授、巴黎天体物理所Lemoine Martin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Ralph Engel教授、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Bruce Dawson教授、南京大学王祥玉教授及曹臻研究员等分别做精彩报告。报告紧扣当前宇宙线发展的焦点问题,如高能宇宙线的加速传播机制、大气相互作用模型、宇宙线探测手段及实用物理分析方法等。
研讨会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参会学生来自非加速器物理的不同专业方向,可从中吸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大家一致认为,这类会议将开阔年轻学子的研究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同时将加强我国在宇宙线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
11. 第五届夸克核物理国际会议在高能所成功举办
9月21—26日,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组织的第五届夸克核物理国际会议(QNP09)在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成功举办。来自20个国家/地区的72名国外及70余名国内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会议。会议设大会报告34个,分会报告76个。
“夸克核物理国际会议”是强子物理和中高能核物理研究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之一,每2—3年举办一次。2006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四届会议上,国际顾问委员会决定第五届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承办。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到会并致开幕辞。IUPAP核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席Riska教授致辞并作特邀报告。美国杰弗逊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Thomas教授,SLAC理论部主任Brodsky教授,国际核物理和强子物理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Nucl.Phys.A和Euro.Phys.J.A的主编Gal教授、Hayano教授、Meissner教授等著名学者也应邀作大会报告。
会议集中报告国内外夸克核物理领域实验和理论的最新进展。从夸克层次开展强相互作用研究是现代核科学的核心问题,是当前理论物理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认识以及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完善。目前国际上已建成或即将建成诸多大型加速器和探测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众多核物理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纷纷加入到这一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的研究中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上积累的数据也为强子谱和强子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机遇,兰州冷却储存环为开展高密度核物质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条件,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进展和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会议为我国同行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对进一步推动和开拓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升我国在夸克核物理前沿领域的国际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会议得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支持。
12. 第二次LHAASO国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10月15—16日,2009年第二次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国内研讨会在济南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合作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山东大学主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协办。山东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梁作堂教授致欢迎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曹臻研究员向合作组汇报LHAASO预研的整体工作进展情况,各合作单位汇报了所承担科研任务的进展情况。本次会议是继“探测器电子学专题工作会”和“物理模拟专题工作会”之后的又一次合作组研讨,在前两次会议基础上,此次会议主要针对LHAASO预研阶段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
共有15个科研院校在LHAASO计划框架内,结合自身优势,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并进行预研。会议总结了各课题组的工作进展,明确了下一步工作计划,为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奠定了基础。LHAASO计划预研进展顺利,得到中科院的大力支持。1%规模的工程阵列已通过物理模拟验证、施工设计方案论证、工程造价核准等工作,于2009年10月6日在西藏羊八井破土动工,预计2010年春末回暖后完成土建,并开始探测器的安装工程。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亲临施工现场视察工作。
在LHAASO预先研究阶段,ARGO-YBJ实验不但将继续扩大事例统计量提高gamma天文观测灵敏度,还将起到对新探测器进行标定和检验的重要作用。2008年ARGO-YBJ宇宙线观测站的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中科院重大方向性项目的结题验收。至今,ARGO-YBJ已积累几十亿个宇宙线事例,初步的物理分析已取得全天扫描寻找伽玛射线源、时变现象、粒子相互作用截面的测量、太阳磁场对银河宇宙线的调制效应等重要物理结果,随着统计量的增加,将能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物理结果。会议讨论了如何结合LHAASO的预研,利用其它辅助探测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ARGO的探测潜力。大会最后讨论并制定了ARGO实验未来重要研究课题和相应的研究经费计划。
13. 第六届国际正负电子对撞物理研讨会在高能所成功举办
第六届国际正负电子对撞物理“from phi to psi”(PHIPSI09)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3—16日在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召开。来自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波兰、俄罗斯、英国、美国、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42个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主办,陈和生所长致开幕辞。大会共设邀请报告60个,重点研讨5GeV以下能区正负电子对撞物理实验结果,对发展粒子物理基本理论的作用,以及运行中的和未来实验设备在物理研究上的潜能,包括R值的精确测量及物理应用,辐射修正与真空极化测量与计算,Mu子反常磁矩的测量与计算以及可能的新物理迹象,介子与强子形状因子、强子谱的产生和衰变机制,味物理(包括夸克和轻子)、双光子物理、探测技术与未来实验设备等。北京谱仪合作组报道了在粲偶素、强子谱、粲物理以及tau轻子物理研究方面的进展。与会代表对未来北京谱仪III更多实验结果充满期待。会议决定,将该系列研讨会固定为每两年举办一届,下一届将于2011年9月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举行。本次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计划和中国高等科技中心的支持。
14. 第九届BESIII国际合作组会议在南开大学成功召开
11月6—10日,BESIII国际合作组第九次会议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以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南京大学等27所国内外研究单位和重点大学的约200名代表参加会议。大会由BESIII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主持,南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王慧田出席并致开幕辞。
这次大会是BESIII正式取数后的一次重要会议。共有62个大会报告,介绍BESIII暑期检修维护工作,讨论BESIII探测器TOF、MDC及零角度亮度探测器用于辐射光子探测的升级计划。听取软件方面的汇报,包括离线软件版本升级和数据产生情况,多线程和分布式计算方面进展,刻度、重建、模拟的进展,以及物理分析方面的最新成果。会议讨论决定,2010年的物理取数计划为y(3770)及其共振峰形状扫描,并拟定了今后六年的初步取数框架。
兰州大学加入合作组的申请在大会上获得批准,至此BESIII合作单位已扩展为43家。据合作组章程,中国科技大学赵政国教授当选合作组副发言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金山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郑阳恒教授和北京大学冒亚军教授当选执委会委员。会议决定,下一次物理软件研讨会于2010年2月25—28日在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举行,第十次合作组会议于2010年6月3—6日在沈阳辽宁大学召开。
二、科普工作
解物质之谜 展科学魅力——高能物理分会成功举办第五届“公众科学日”
5月16—17日,中科院举办第五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主题为“科技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高能物理分会的挂靠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5月16日对外开放,活动主题是“解物质之谜,展科学魅力”。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向公众免费开放,大型网格计算中心也首次对公众开放。
上午8点30分,来自永定路中学、石景山医院、石景山消防、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单位200余名学生和公众参加开幕式。高能物理所党委书记王焕玉致开幕辞,并简要介绍高能物理所的历史和发展现状。随后,张闯、王焕玉、陈刚、邢志忠4位研究员分别作题为“从望远镜到显微镜—漫谈对撞机”、“月球表面元素探测”、“高能物理中的超级计算机”和“中微子振荡与宇宙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精彩科普报告。报告通俗易懂,诙谐有趣,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积极提问。报告结束后,循环播放《高瞻远瞩,亲切关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前进中的高能物理所》等科普录像,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高能物理所的情况。本次开放日的科普报告和参观同步进行,高能物理所安排了丰富的参观内容,包括:直线加速器、3#厅内BEPC/BES模型、储存环中控室、谱仪控制室、计算中心大型计算机、同步辐射实验室(12#厅)、核分析实验室和纳米生物效应实验室、粒子天体物理实验室等。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每个参观点都有讲解员认真讲解,参观者仔细聆听,不时提出各种问题,讲解员都耐心地给予解答。
开放日全天共接待来访人员600余人次,赠送宣传页及《现代物理知识》杂志200本,分发纪念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高能物理所高度重视开放日活动,科技处、工程办、保卫处及各中心、室都精心准备了应急预案,保障各项活动都能安全有序地进行。活动前,专为对撞机模型配备了55寸液晶电视,循环播放科普影音资料,组织志愿者进行了安全培训,并组织引导员和志愿者熟悉参观路线。
参加本次活动接待、科普报告、讲解、引导、安全的志愿者及安全保卫人员共130余人。几十位一线科研人员到现场为参观者细心讲解,耐心解答问题。志愿者不辞劳苦,热情周到,使得广大参观者印象深刻。在高能物理所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圆满完成了2009年“公众科学日”的开放任务。
三、组织工作
计划于2010年4月17—20日在江西南昌召开高能物理分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六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2009年分会积极组织会员活动和委员会议,及时将会议纪要、学术会议报告等在网上公布。
高能物理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