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分会2009年工作总结

 

,学术活动

2009年,核物理分会按计划完成本年度的各类学术活动,举行学术会议14次,其中全国性会议7次,国际性会议7次。

1,第十届国际核-核碰撞会议

816-21日,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届国际核-核碰撞会议(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s)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核物理专业委员会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

-核碰撞物理是核科学领域的重要前沿,覆盖了核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本届会议主要内容包括:核-核碰撞,核结构和高自旋态物理,聚变和裂变动力学,超重元素,不稳定核的核反应和核结构,量子色动力学,强子和核物质状态方程,核碎裂和-气相变,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核天体物理与超出标准模型的物理,核的集团现象,加速器和核探测仪器,核技术应用和核能。

会议的名誉主席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主席由核物理分会主任张焕乔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赵志祥研究员、副院长柳卫平研究员共同担任,学术秘书是核物理分会秘书长朱升云研究员。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由国际著名实验和理论核物理学家、各大实验室负责人及大工程项目负责人组成,具有公认的权威性

   来自美国、瑞士、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印度、以色列、日本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0余人以及100余名国内代表参加大会,其中包括国内外大部分著名核理论家、实验核物理家、研究机构和大工程项目领导人和发言人及著名华人科学。参会的年轻科技人员和学生超过60%,女科学家超过10

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张焕乔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长利和赵志祥致词并分别介绍了我国核物理研究的进展、中核总及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的情况。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佳院士、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培文。原东京大学校长、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文部大臣、科技厅厅长、参议员有马朗人教授也参加了开幕式。

会议由全体大会、分会和墙报组成。大会报告6个半天,分会报告3个半天、8个分会场。共安排39个大会邀请报告、81个分会邀请报告、112个分会口头报告。中国有2个大会邀请报告和17分会邀请报告,是历届该系列会议中邀请报告最多的一次。邀请报告人均为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报告精彩、质量高,含有许多尚未发表的新内容,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会上会下讨论十分热烈,整个会议期间无论大会还是分会,场场都座无虚席。会议减少了墙报数,增加了口头报告,使更多年轻学者、特别是学生有机会做报告,得到锻炼。中国的口头报告也是历届最多,其中包括许多学生。本次会议共收到281篇论文摘要,大会文集将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Nuclear Physics A上出版。

821日会议闭幕。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非常圆满,组织工作出色,报告精彩质量高,令他们印象深刻。

本次会议对我国核-核碰撞基础研究、核技术应用以及核能发展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国际合作,扩大了我国的影响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会议期间举行了国际顾问委员会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美国Texas A & M University赢得2012年第十一届国际核-核碰撞会议的举办权。

22009年全国核反应会议

近两年来,在国内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中科院近代物理所CSR大科学装置的建成,新一轮973项目的启动,不仅使我国核反应研究有了较快进步,而且为今后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交流973项目及近两年核反应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讨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促进核反应研究的发展,分会于41117日在湖南长沙及麻阳两地召开“2009年全国核反应会议暨973项目和基于CSR的重离子碰撞研讨会”。来自全国近20个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117位代表参加会议。有60多位代表作大会报告,交流近两年来各自在中高能重离子碰撞、超重元素合成研究、弱束缚核引起的核反应研究、低能核反应实验和理论研究、核反应中的结构问题、核反应实验装置和探测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期间,核物理领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叶沿林教授介绍了973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初步进展。会上许多代表报告了基于CSR的研究计划和一些初步的理论结果,希望今后能充分发挥CSR的作用,使我国核物理有较快发展。从会议报告还可以看出,我国的核物理探测技术和探测设备的研究发展也较快,为核物理实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条件。会上还报告了重要的核技术应用—重离子治癌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掌握了这方面的关键技术,今后将进一步优化和积累经验,扩大应用范围,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32009年核子共振态物理(NSTAR2009)国际研讨会

41922日,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室承办的2009年核子共振态物理(NSTAR2009)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高能所成功举办。该会议是重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国际例会之一,以往11届均在美国和欧洲举行,这是第一次来到亚洲,来到中国。55名国外和60多名国内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研讨会,陈和生院士致开幕词。

研讨会共有大会报告33个,分会报告42个,集中报告了国际重子物理领域实验和理论的最新进展。过去几年,国际强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实验方面,Jefferson LabELSAMAMIESRFSPring-8等设施上发表了一系列新的高统计量的实验结果,为唯象理论研究核子共振态结构、形状因子、与介子的耦合常数等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与此对照,过去几年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BES实验,在重子态研究中也取得突出成果,如在J/Ψ衰变中N*(1440)第一次在πN的不变质量谱中被观测到,新的强子共振峰N*(2065)的发现,这些结果不仅丰富了轻强子谱,也为从理论上理解一些可能的奇特态的产生和衰变机制奠定了基础。随着BESIII很快投入运行和杰弗逊国家实验室12 GeV 电子束能量的更新,可以预见,更高统计量的实验结果将为我们深入研究强相互作用的低能性质提出更多挑战和创造更多机遇。

这次研讨会也吸引了强子物理专家和青年学者。会议日程安排紧凑,学术气氛浓郁,得到NSTAR国际顾问委员会和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4,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

由核物理分会和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所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51823日在四川绵阳召开。这次会议的参会人数、收到和大会交流的论文数比上届均有较大增加,会议邀请核技术研究相关院士及专家参会和作大会报告。工物院领导及专家应邀到会。大会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达到了活跃学术气氛、广泛学术交流、展示最新成果、加强友好合作的目的。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等40个科研院所的2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47篇。胡仁宇、王乃彦、傅依备、王克明等院士应邀参加会议。

518日会议开幕,国家核中心主任、中物院核物理与化学所长彭述明致欢迎词,核物理分会秘书长朱升云和中国工物院党委书记张克俭分别致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接下来是大会特邀报告,王乃彦院士等8位专家报告了他们在从事的专业领域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与进展,引起参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得到好评。519日起,大会举行分组报告,有分会报告63个,论文内容涉及核技术应用与研究动向、核辐射技术与医学、核分析技术与方法三个技术领域,包含核技术在工业、材料、能源、环境和国家安全的应用,核仪器与方法,辐射效应与辐射改性,核技术与生物医药等专业内容。

在闭幕式上,胡仁宇院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回顾了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核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核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存在很大差距,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坚持下去,使我国核技术及其应用在今后几年有快速发展。朱升云秘书长作会议总结,讲这次会议规模较大,大会报告和交流报告多、质量好、覆盖范围广,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最后,第三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承办单位——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核技术所王国宝所长讲话,介绍下一届会议的初步安排与打算。

5,第十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于858日在文化古都-西安举办。会议由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主办,核物理分会、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协办。会议议题包括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及径迹形成机制,研究方法、仪器与软件,地球科学与年代测定,核物理与核化学,宇宙射线与核天体物理,计量学和核辐射,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辐照材料与改性,纳米和微米结构技术,核技术等。大会收到摘要近60篇,全国几十家单位的近90名专家及研究生参会,其中有两名德国专家。大会设立青年优秀论文奖,近30位青年学者在会上宣讲学术成果,其中6名获得优秀论文奖。

会议认为,国家能源的发展将带动和促进固体核径迹基础研究及技术产品研发,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将带动固体核径迹在太空辐射环境、单离子翻转等研究中的应用,资源与环境的恶化将使得裂变径迹、放射性氡及地震预报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暗物质、散裂中子源、BNCT 将给固体核径迹研究带来重要的机遇。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应加强本领域不同学科与单位间的深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深入讨论学科发展及重大项目的规划;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固体核径迹技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加强固体核径迹关键技术和拳头产品的研发。

专业委员会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极大促进了国内固体核径迹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获得圆满成功。会议期间召开专业委员会会议并进行改选。会议决定,2010年由北京大学主办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将于20128月在湖南召开,由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

6,第十届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

受核物理分会委托,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承办的“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于81012日在甘肃兰州举行。大会收集交流论文85篇,国内15家单位的110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交流内容包括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靶及其材料的制备与分析测试技术、新材料氢同位素靶的制备技术、加速器靶制备技术、储氢材料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zPinch靶技术、功能薄膜制备技术、靶设计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精密分析测试技术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唐永建研究员做了题为“LFRC激光聚变点火靶研究进展”的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交流内容反映了2007年以来我国在ICF靶、加速器靶、氢同位素靶及相关材料研究和分析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核靶技术研究领域随着我国核技术事业的发展在逐步扩大,队伍也在进一步年轻化。经与会的核靶技术专业组专家评审,从85篇论文中评选出15篇优秀论文,向《原子能科学技术》推荐发表论文32篇。

核靶专业委员会在民主讨论基础上选举产生新一届专业委员会,任期四年。会议决定,第十一届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将于2011年召开,承办单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7,第五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

第五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于823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开幕式由中方主席孟杰教授主持,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院士代表组织单位致欢迎辞,他简要回顾了前四届暑期学校的主要内容和暑期学校对促进核科学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学术交流的作用。日本理化所核天体物理首席科学家Motobayashi教授介绍了暑期学校促进核科学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加强核物理前沿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增进各国文化交流的目的和宗旨。德国重离子物理研究中心(GSI)科学主任K. Langanke教授介绍了世界核物理发展趋势和德国参与组织和支持暑期学校的意义。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柳卫平副院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与会学员提出要求和勉励。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叶铭汉院士等出席开幕式。

该系列暑期学校由北京大学和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于1998年共同发起,已分别于1999200120042006年在北京举办了四届。本届暑期学校的组织单位包括日本RIKEN、德国GSI、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北京大学等。负责人为孟杰、日本T. Motobayashi和德国H. Feldmeier

本届暑期学校邀请了波兰、克罗地亚、德国、美国、日本、英国、中国等17位国际知名学者授课,他们是A. ArimaS. BishopE. HiyamaK. LangankeYuri A. LitvinovW. MittigT. MotobayashiH. OkamuraT. OtsukaM. PfutznerH. ScheitJ. VaryD. VretenarP. Walker、徐瑚珊、柳卫平和叶沿林。日本大阪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28个大学和研究所的107名学者和研究生以及14名高年级本科学生参加了暑期学校。日本原东京大学校长有马朗人教授作了题为核物理与人类社会的精彩演讲,他简要介绍了科技对人类的作用,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呼吁和平利用核能,鼓励年轻人投身基础研究。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朱星教授接见有马朗人教授,并高度评价他对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中日科技界交流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题是核物理前沿的几个热点问题。针对当前核科学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新一代核装置产生的放射性核束给核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介绍与讨论。对近年来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及重要发现,如弱束缚非稳定核结构、非线性多体关联、集团自组织、连续态强耦合、新的中子物质、同核异能态、壳模型、密度泛函理论、超核物理、核天体物理、核反应机制、宇宙演化、恒星中的元素合成、大科学装置和原理等,进行了系统讲授。这些授课扩大了学员的核物理学知识范围,对核能的和平利用以及核科学技术在医学、生物学、脑科学中的应用将产生积极意义。很多学员表示,通过向国际一流专家学习并深入交流和讨论,收获颇丰,希望暑期学校一直办下去。

8,重离子反应动力学与核对称能国际研讨会

重离子反应动力学与核对称能国际研讨会于82225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主办,上海交大、北师大、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北大、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和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等共同协办。

近年来重离子碰撞中核反应动力学与对称能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核物理的一个前沿热点。总结和回顾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下一步的规划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会议邀请多名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学术交流。

823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副所长胡均研究员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词辞。他们从不同侧面简要介绍了中国、中科院以及上海地区近年来核物理与核技术的快速发展。来自国内外近30家单位的近60名专家及科研人员参加本次会议,其中国外专家15人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斯洛伐克、巴西、泰国等国家的著名科研院所。会议共有报告47个。知名核物理专家J. NatowitzW. LynchB. TsangW. TrautmannC. M. KoB. A. LiR. MachelidtB. BorderieH. Sakurai等与参会代表就中高能核反应动力学的同位旋效应,核物质与中子星中的对称能的密度相关性,强作用体系的相变,尤其是核的液气相变、夸克胶子等离子相变,以及超重核的合成机制以及在中国能开展的相关实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代表们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主题集中,讨论内容丰富,都是当今核物理领域的热点课题。会议文集将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E》上发表。

9,第八届日本国际暑期学校

日本东京大学原子核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of Nuclear Science, CNS) 主办的CNS国际暑期学校是向研究生与博士后传授基础核物理知识与核物理研究思想,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作有关核力、核结构、核反应以及核天体等方面的系列讲座。暑期学校自2001年开始,每年一次,至今已是第八届,每次参加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数都在90人以上。根据核物理分会和日本的双边合作关系,日本每年给我国5-10个名额,日方承担其在日生活费用。本届暑期学校于826-91日举办,核物理分会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近代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工物院核物理与化学所、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单位选送10名高年级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届暑期学校。

10,第五届夸克核物理国际会议

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承办的“第五届国际夸克核物理会议(QNP09)”于921-26日在北京举办。该会议是强子物理和中高能核物理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之一,每2-3年举办一次。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院士致开幕词,IUPAP核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席Riska教授致词并作特邀报告。美国杰弗逊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Thomas教授、SLAC理论部主任Brodsky教授、Nucl.Phys.AEuro.Phys.J.A的主编Gal教授、Hayano教授、Meissner教授等国际著名学者应邀作大会报告。来自20个国家的72名国外和70余名国内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会议。共有大会报告34个,分会报告76个。

会议集中报告了国内外夸克核物理领域实验和理论的最新进展。从夸克层次开展强相互作用研究是现代核科学的核心问题,是当前理论物理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认识以及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完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上积累的数据为强子谱和强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开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机遇,兰州冷却储存环为开展高密度核物质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条件,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会议为我国同行提供了很好的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对进一步推动和开拓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升我国在夸克核物理前沿领域的国际地位起到很好的作用。

11,第十三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

受核物理分会的委托,中国科技大学于115-7日在安徽合肥承办了“第十三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师大,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上海应用物理所、近代物理所以及中国原子能院等20多所科研院所的近90位代表参加会议。

该会议是我国中高能核物理学界的系列会议,每23年举办一次,旨在交流中高能核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针对前沿课题促成合作研究。本届会议由中国科技大学、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中心联合主办,得到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高等科技中心的大力资助。

会议结合目前国际上运行或即将运行的大科学实验装置:美国杰弗逊实验室的CEBAF,美国布鲁海文实验室的RHIC,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HC,德国重离子实验室的SIS100/300,日本KEK实验室的J-PARC,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BEPCII,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CSR等,对核子和强子的结构,强子在原子核里的相互作用,核和夸克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理论及实验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共有报告56个,集中介绍了当前BES物理研究的新进展,结合BESCSR物理的理论研究结果,探讨了近年来观测到的新强子态的结构和性质;着重研讨了RHIC物理,报告了中国合作组在重离子碰撞物理的实验研究方面的新结果,讨论了QGP信号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新进展;讨论了核结构、核反应及核天体物理研究中的新结果,探讨了中子星的结构等问题。许多青年学者和学生参加会议并做报告。会上和会下讨论热烈,就共同感兴趣的物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梳理了研究思路,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及应关注的物理问题,对我国今后中高能核物理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会议讨论决定,第十四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由曲阜师范大学承办,拟于2011年在山东曲阜市召开。

12,第四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RPNM-4)

反应堆物理是先进核能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导领域,而核材料技术是目前先进核能系统(如聚变堆、快堆、加速器驱动系统和其他先进反应堆系统)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为促进学科的交叉创新,适应先进核能源发展的需要,核物理分会于2004年设立了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该会议现已成为核能物理和核材料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本届研讨会于11月6-10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由核物理分会、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专业委员会主办,国防科技大学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承办。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公司企业等80余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学生参加会议。

会议组委会主席、国防科技大学周新贵教授和核物理分会秘书长朱升云研究员共同主持开幕式。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许振宇副院长致欢迎词,朱升云代表核物理分会和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专业委员会致贺词。中国科技大学万元熙院士应邀做了“ITER和聚变能开发研究现状与展望”的特邀报告。会议组织大会报告8个,分会场报告44个,内容涉及反应堆物理和核材料研究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思路、新动向,相关领域交叉及应用(如放射医学、辐射屏蔽、核探测、核安全等),外源(加速器、聚变)驱动次临界反应堆物理及材料,核废料嬗变堆物理,聚变反应堆中子物理,材料辐照效应理论、实验与模拟技术,核燃料加工、处理,大型数值模拟与可视化方法、程序及数据库以及交流、合作、发展建议等。会议还同时召开了“核电软件自主化专题研讨会”和“中国低活化钢专题研讨会”,进一步增进了与会专家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会议日程安排紧凑,内容多样,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为进一步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会议期间进行了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新一届委员会成员由各相关单位在反应堆物理、核材料及其交叉专业领域已经取得显著科研成绩、活跃在科研“一线”且能积极参与服务学会相关工作的20余位中青年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讨论决定,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会议将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承办,地点为四川绵阳,时间初步定于20119月。

13第十届全国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

第十届全国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于11710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会议由广西大学和中科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得到核物理分会、中科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和北京中检维康技术有限公司的资助。来自全国14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62名参会代表出席会议,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的120多名师生也参加或旁听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52篇论文或摘要,已编制了论文集。会议进行交流的主题报告、口头报告共39个,内容涉及正电子谱学技术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聚合物、多孔材料和其它新材料研究,慢正电子束流技术和应用,新型正电子谱学技术以及其它核分析技术等研究和应用。相比前几届会议,本届报告了一批新型正电子谱学技术,大大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正电子湮没谱学领域,如正电子成像技术、正电子束流微束技术、正电子积累存贮、正电子理论计算等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与会者认为,这几年我国正电子谱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上保持着与国际研究前沿同步发展,且在一些方面具有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我国正电子谱学研究一定会蓬勃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会议期间举行了正电子湮没谱学专业委员会会议,讨论并表决通过了专业委员会的改选,决定第十一届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由四川大学负责筹办。

14,第届中日双边核物理研讨会

中日双边核物理研讨会每三年召开一次,由中日双方核物理学会交替主办,目的是促进两国核物理合作研究。本届会议11814日在日本筑波举行,由筑波大学承办。中国30位代表和日本51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日方主席、筑波大学A. Ozawa教授主持开幕式,筑波大学副校长Masafumi Akahira教授致欢迎词,日本J-PARC大型核科学装置总负责人Shoji Nagamiya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J-PARC原东京大学校长有马朗人教授和核物理分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张焕乔院士在会议宴会上分别做主题讲话。为期五天的会议共有50个大会报告(其中中方20个、日方30个)和22个分会报告(中方10个、日本12个),报告内容涵盖不稳定核结构和反应、QCDQGP、强子、超核和状态方程、超重核壳模型、核结构和核反应、核天体物理、重离子反应、高自旋态物理、少体问题、中微子、加速器装置和仪器、核数据和核技术应用等当今核物理的诸多热点。会议特别安排了中日合作专题讨论,就双方在核物理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合作提出建议并展开热烈讨论,会议增进了中日双方在核物理领域的交流,推动了双方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双方决定下一届中日双边核物理研讨会将于2012年在北京或西安举行,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承办。

 

二,学会日常和组织工作

1,所属专业委员会活动

分会下设12个专业委员会的国内外学术活动很活跃,均能按计划积极开展活动。本年度有7个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学术活动,除了交流学术成果外,专业委员会还认真讨论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规划、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等。有关专业委员会按章程进行了改选,专业委员会成员以青年人为主。

2,学会刊物

《原子核物理评论》是分会承办的刊物,在国内外核物理学界有一定的影响。该刊对会员了解国内外核物理研究动态和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核物理分会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