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分会2008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在挂靠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支持下,经过分会全体委员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术交流

1.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071226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21名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中心理事会成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在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光达院士的主持下开始。中心理事长陈和生院士致开幕词。他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对大科学装置上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视,投入的总经费已超过百亿。如何配合大科学装置上的研究,做出出色的物理成果是中心当前的主要任务。高能物理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引,从长远考虑,中心也要为今后高能物理的发展方向提出好的物理思想及发展规划,为高能物理事业吸引和培养人才。最后,他希望与会的专家能对今后中心的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中心主任邹冰松研究员发言,着重介绍了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对中心前一段的工作做了简单汇报,介绍了中心当前研究人员的招聘情况和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学术活动及其成果。他还介绍了2008年的工作设想和规划,希望通过组织各类学术活动,使我国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理论物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出色的成果。

接下来,王贻芳、马建平、方海平、赵永恒、张新民、邢志忠等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强子物理、上海光源工程、LAMOST、宇宙学、中微子物理、味物理和TeV物理、CSR物理等研究方向或建造的最新进展及其对中心的要求和期望。

围绕这些报告,委员们展开讨论,大家认为应摆正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关系。专用型大科学装置的主要目标应为科学前沿问题,而“通用平台”型科学装置则应更加关注国家需求,如能源、环境等。作为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应在着重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的同时,也有部分力量对能源和环境等国家和国际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会议也对如何加强一些大科学装置的理论研究队伍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组织学术活动,吸引国内外有志之士积极参与,培养年轻的理论研究人员,逐步加强这些研究单位的理论队伍。

与会专家对中心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意见,对中心的工作寄予极高的期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宗烨院士在结束语中表示,中心将认真考虑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逐步落实,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工作,进而扩大研究领域,争取做得更好!

2.     第五次BESIII国际合作组会议在京召开

第五次BESIII国际合作组会议于2008110-12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召开。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华盛顿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罗切斯特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卡内基梅隆大学,俄罗斯Budker核物理研究所,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香港大学,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以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24所科研院校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大会由合作组发言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王贻芳主持,他首先向所有参加BESIII探测器建造及工作在前沿第一线的科学家、工程师、学生等所有科研技术人员付出的不懈努力表示感谢,对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绩表示祝贺;并向大会介绍了BESIII工程建造及物理分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随后,王九庆作报告,介绍BEPCII工程的改造现状。大会听取了探测器各系统的安装、调试及宇宙线测试情况汇报,审议了软件及物理分析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讨论了取数及运行值班计划、数据检查的准备等问题。

本次大会讨论了新的组内规章制度,建立了值班委员会,夏威夷大学Fred Harris教授再次当选合作组副发言人,改选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Klaus Peters教授为执行委员会委员,批准了八所科研单位加入合作组的申请,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俄罗斯Budker核物理研究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和罗切斯特大学。至此合作组成员单位增至37个。

这次合作组大会是在BESIII建设基本完成,即将投入运行前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决定合作组第六次大会将于200877-9日在合肥举行。

3.     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十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

2008426-29日,高能物理分会第十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承办,来自全国40个单位的290名代表出席,其中包括90余名研究生,展现了我国高能物理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会议主要议题是进行高能物理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举办第五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会议由南京大学科技处处长李成教授主持。

高能物理分会副主任李卫国致开幕词,他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和北京谱仪(BESⅢ)的进展、同步辐射装置的改造开放情况、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建设进展和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的运行情况,介绍了高能物理的国际合作情况,如LHC国际合作实验、RICH/STAR国际合作实验和BELLE合作的进展,指出高能物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很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南京大学副校长张荣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对参会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谈到粒子物理的意义和中国粒子物理在国际上的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高了我国粒子物理的研究水平,拓展了国际合作领域,粒子物理研究面临一个好的机遇。他介绍了南京大学的粒子物理和核物理作为重要学科的发展情况,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对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提出好的建议和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清华大学邝宇平院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陆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王贻芳研究员,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吴岳良院士,高能物理分会副秘书长张新民研究员,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祝世宁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会议安排了大会报告和分会报告。特别邀请了15个大会综述性报告:Tev物理¾邝宇平院士对撞机新物理¾李重生教授(北京大学)、 LHC实验¾金山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微子与味物理¾吴岳良院士B物理¾肖振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强子态¾Steve Olson教授(夏威夷大学)、BES II物理成果¾苑长征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BES III探测器和物理¾李海波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格点规范理论¾陈莹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高能核物理¾王凡教授(南京大学)、大亚湾进展—王萌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宇宙学—陆院士、高能宇宙线物理新进展—曹臻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羊八井实验及其未来发展—胡红波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重离子物理¾马余刚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共有100个分会报告分别在理论、实验分会上进行了交流,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们报告了高能物理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可喜的是,报告人中有很多青年学者,讨论非常热烈,达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郑志鹏主编介绍了《中国物理C》(原《高能物理与核物理》)英文期刊的情况,希望大家踊跃投稿。

会议期间召开了高能物理分会委员会议,组织了第五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

一等奖:房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二等奖:王小龙(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王玉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许明梅(华中师范大学) 刘海东(中国科技大学)  

三等奖:Iftikhar Ahmad(中科院研究生院) 龑(中国科技大学)

沈成平(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4.     BESIII物理软件会议在高能所召开

BESIII物理/软件工作会议于2008512-14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召开,会议报告了BESIII模拟重建刻度软件、物理分析工具、测试软件,以及物理分析模拟研究的进展状况。

随着BEPCII/BESIII硬件的顺利进行,BESIII离线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软件也在紧张准备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子系统已基本完成,经过MC数据检查和调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初步结果显示软件性能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更大的挑战将是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更加精确的测试、优化和调整。

会议介绍了BESIII核心软件从BOSS6.3.1BOSS6.3.3版本的升级情况;MC模拟产生子以及各探测器及触发模拟的进展; MDCTOFMUC探测器的重建、刻度软件,以及宇宙线调试结果。物理分析工具软件的粒子鉴别、顶点重建、运动学拟和等软件的进展,以及在线和离线重建测试软件(DQM)的进展。物理组报告了利用模拟数据的物理研究结果和分波分析的研究进展,以及BESIII计算环境、离线数据库等方面的进展。

最后由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研究员作会议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5.     邢志忠研究员应邀在第三十四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做大会综述报告

第三十四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ICHEP08)于72985在美国费城召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室邢志忠研究员应邀做了题为“Theoretical Overview of Neutrino Properties”的大会综述报告。这是多年来国内理论物理学家首次被邀请在这一高能物理领域的顶级系列会议上做大会报告。随着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在国际上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理论研究工作也日益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与重视。

邢志忠研究员的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微子的基本性质及近年来若干理论和唯的研究进展,着重强调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时代的TeV中微子物理学和中微子天文学等新兴的前沿热点研究方向。

6.     第五次粒子物理学前沿讲座"中微子物理与天体物理"在京顺利召开

917-21日,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科研院校的80余位研究生及青年学者参加了在北京郊区举行的2008年粒子物理学前沿讲座。

这是自2002年以来粒子物理学前沿系列讲座的第五次。该讲座瞄准国际粒子物理前沿的最新发展选择研讨会的题目,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报告粒子物理前沿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同时国内参加的青年学生与学者也可以介绍他们的有关工作,从而加强国际交流,跟踪国外最新发展,重在培养中国自己的粒子物理研究青年人才,进一步提高中国粒子物理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微子物理与天体物理,讲授人既有在中微子理论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教授,也有各大中微子实验项目的发言人,报告内容广泛深入。理论方面,东京大学H. Murayama教授综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中微子的理论研究;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A. Yu. Smirnov教授讲解了中微子振荡的唯学;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 Petcov 教授介绍了中微子混合、无中微子双beta衰变、轻子CP破坏及宇宙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等课题的理论研究;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F. Feruglio教授讲述了中微子质量模型;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物理所G. Raffelt教授介绍了超新星中微子和宇宙学的最新进展。实验方面,法国CPPMJ. Carr 教授讨论了超高能宇宙线中微子;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M. Pavan教授介绍了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东京大学Y. Suzuk教授介绍了大气中微子及太阳中微子实验;伦敦大学帝国学院D. Wark教授介绍了加速器中微子实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王贻芳研究员介绍了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本次讲座不仅让学员们了解了中微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的最新发展,并且有机会面对面地与国际著名专家进行充分交流,同时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培养了人才。讲习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会者希望这样的讲习班能够每年坚持召开。

此次讲习班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中心主办,得到了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和卡里研究所的资助。

7.     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和理论物理室联合举办“第四届TeV粒子天体物理国际研讨会”

924-28日,“第四届TeV粒子天体物理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召开。本届会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和理论物理室共同承办,得到了意大利INF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中国科技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中心、中国天文学会等单位的资助。会议共设10个分会场,包括30个大会邀请报告和近90个分会报告,约150位国内外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国外代表80多人。

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运行,人类将在实验室内探索能量标度达到TeV的物理过程,寻找可能的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同时,国际上几个重要的大型天体物理实验装置也已经或即将开始工作,如地面大气契伦可夫高能伽马射线望远镜HESSVERITASMAGIC等,卫星实验PAMELEGLAST等,超高能宇宙线实验HiresAUGRE等,中微子望远镜AMANDAICECUBE等,其探测天体物理过程的能量标度与LHC有很大的重叠,甚至超过了LHC的能标。因此,对撞机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的交叉成为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人们期望结合来自对撞机和天体物理实验的数据,寻找共同方案,解释对撞机和天体物理的实验现象,如暗物质问题等。本次会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的。

TeV粒子天体物理国际研讨会属于国际系列会议,主题为TeV能区的新物理,着重天体物理实验与对撞机实验的交叉结合,加强实验和理论研究人员的交流。本次会议主题包括LHC对撞机物理、暗物质探测、伽马射线天文、宇宙线物理、中微子物理、引力和宇宙学等。

本届会议受到了粒子天体物理领域的广泛关注,各大实验合作组积极参与,如地面契伦可夫望远镜实验HESSVERITASMAGIC,空间实验FGST(即GLAST)、PAMELAAMS02,中微子实验IceCubeAtaresKM3,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CDMSXENON超高能宇宙线阵列AUGERTA,以及未来实验项目CTAAGISLHAASOHAWC等。会上,各合作组分别报告了最新进展和实验结果,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胡红波和曹臻研究员分别代表羊八井合作组和羊八井未来项目LHAASO做了大会报告;卫星实验FGST在会上第一次展示了23天的观测结果,已超过EGRET10年的观测结果,令人鼓舞。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对会议的组织工作表示真诚感谢,并宣布下一届会议将于20097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

8.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CSR强子物理工作月成功举办

为配合在兰州冷却储存环(CSR)上开展强子物理研究,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于914-10月14相继在兰州和北京举办了CSR 强子物理工作月。工作月活动包括两部分:第一,参加由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主办的第七届国际储存环核物理会议(STORI08,兰州,9月14-19),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在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探讨今后的前沿工作;第二,总结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北京,9191014),讨论在CSR上可能开展的强子物理研究课题。

STORI08会议共组织了47个学术报告,着重介绍了国际上相关的大实验装置,以及在这些装置上进行的和计划进行的物理研究工作,包括h介子的衰变测量、中子的电形状因子GEn的测量、w极化度的测量、双质子态的观测、Y2175)的观测、Y*的测量和结构分析、h-核的观测等;理论工作包括丢失共振态的研究、超子的研究、超核产生的研究、双重子的研究、四夸克态的研究、多夸克态构形的探讨、手征微扰论的研究等,对今后的实验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预言和建议。

在北京进行的第二阶段活动中,共有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兰州近代物理所,北大、清华、南大、北师大、湖南师大等单位近30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来自德国 Juelich A. Sibirtsev教授做了系列报告,详细介绍了关于重子谱、介子光生及在储存环上进行介子产生研究的方法,介绍了各种相移测量的方法,对今后在CSR上进行强子产生、探测及物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这些报告使研究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同时,国内专家和学者也介绍和总结了他们进行的与CSR相关的研究工作,包括利用质子-质子碰撞过程的同位筛选特性,与BES实验相配合,研究核子和超子的结构,特别是它们的激发态结构和五夸克成分;在CSR上的质子-原子核反应及通过质子束流产生介子和超核的可能性及探测方法;在CSR上通过核子-核子碰撞产生和研究双重子态;多夸克奇特态的研究;利用在CSR上可产生高密度物质的条件,对手征对称性和同位对称性的研究;同位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研究;中子星及中性物质基态的研究;以及利用CSR进行重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重离子治癌和射线防护的研究等。在此基础上,与会者探讨了可在CSR上开展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围绕重子谱和介子谱,探讨了合作进行包含五夸克成分的新重子谱和具有四夸克成分的介子谱的理论研究的可能性及方案;新强子态的结构和特性的探讨等,以期对未来CSR和其它国际大型实验装置上的强子物理的实验研究提供新的预言和指导。会议期间,还邀请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捷克的专家做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

通过参与工作月的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在CSR上进行强子物理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形成合作研究课题,为今后在CSR上做出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9.     高能所召开2008年理论物理前沿研讨会

123-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室在北京昌平凤山召开了本年度理论物理前沿研讨会。这次会议由理论物理室和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理论中心)共同主办。理论物理室全体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会议还特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王贻芳副所长、粒子天体中心王建民研究员、理论物理中心马建平主任,以及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汉英研究员出席。

会上,理论物理室张新民、常哲、赵强、陈莹研究员分别对粒子宇宙学研究进展、Finsler几何与大尺度、超高能物理反常、矢量介子产生中的重子激发态和强子能谱等做了介绍;邢志忠研究员漫谈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情况,介绍了三位物理学家的秘闻趣事;王建民研究员介绍了大尺度黑洞的研究;汉英研究员报告了相对论原理中的几个新发现;理论中心Jugeau博士介绍了Ads/QCD理论的最新进展。

邹冰松主任总结了一年来理论物理室和理论中心的工作及对未来工作的初步想法;大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规划及明年的工作部署进行了讨论。

王贻芳副所长对理论物理室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展望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全体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敢于面对理论物理研究中的难题,刻苦攻关,锐意创新,结合高能物理所的优势,做出有原始创新和有影响的工作。

本次研讨会总结了一年来理论物理室和理论中心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通过广泛交流,与会人员了解了国际高能物理研究前沿领域的研究现状,开阔了思路, 解放了思想,为明年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科普工作

1、高能所第四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5188:30,“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第四届公众科学日”隆重开幕。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市二零六中学、永定路中学等单位的400余人参加开幕式。党委书记王焕玉致开幕词,在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王书记提议,与会的全体人员首先为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1分钟,他代表高能物理所对前来参观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高能物理所的历史和现状。

此次开放活动的主题是“探究物质奥秘 感受科技前沿”,这是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的一部分。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于2008517-18日举行,主题为“科技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随后的科普报告环节,张闯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对撞机漫谈”的报告,整个报告通俗有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能容纳300余人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百余名同学席地而坐。接下来,孙宝云研究员、单保慈研究员和毕效军副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纳米技术来了”、“核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及“寻找神秘的天外来客--宇宙线物理简介”的科普报告,报告通俗易懂,许多同学踊跃提问。科普报告的同时,另一大会议室循环播放录像:《高瞻远瞩,亲切关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前进中的高能物理所》。

科普报告后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室参观。首先,在主楼二楼大厅有小动物PET和工业电子辐照加速器两个模型,并有专人讲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也向公众免费开放。实验区参观点包括:直线加速器隧道、直线控制室、3#厅内BEPC/BES模型、储存环隧道、北京谱仪、谱仪控制室、同步辐射12#实验厅、核分析实验室和粒子天体实验室。高能物理所集邮协会在主楼展出了多年的藏品,许多反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过程的邮品受到集邮爱好者的欢迎。本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十余种、6000余册。文献信息部赠送的数百本《现代物理知识》杂志,受到物理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开放日全天,接待来自数十个单位的参观者共1000余人。在活动中还对参观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观者对直线加速器通俗易懂的讲解印象最为深刻。

有关处、室、中心非常重视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做了精心而充分的准备,保障了整个开放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120多位志愿者参加了本次活动的接待、讲解、做科普报告和安全保卫,几十位一线科研人员到现场为参观者细心讲解,耐心解答问题。全体志愿者通力协作,在保证人员、仪器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公众科学日”的开放任务。

2、大型专题报告会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挥科普基地的作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响应石景山区科协、科委举行的“科普基地在行动”科普活动,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于20081028日下午在本所化学楼305会议室举行了大型专题报告会。

报告会由姜晓明副所长主持,他介绍了本次报告会的背景,并指出我所作为石景山区北京市科普基地,一直非常重视科普工作,坚持举办有自己特色的科普活动。报告会紧扣主题,特邀我所多学科中心孙宝云研究员作了题为“碳纳米材料的功能与应用”的报告,徐殿斗副研究员作题为“我们生活的环境”的报告。希望通过这两个报告,使大家能对最新纳米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工作。

孙宝云在报告中用生动的例子首先揭露了一些生活中的伪纳米现象,指出纳米科技是20 世纪80 年代末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多年来发展迅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对纳米科技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试图抢占这一21 世纪科技战略制高点。她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在纳米技术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碳纳米材料研究的意义与应用等公众感兴趣的话题。

徐殿斗的报告介绍了国际公约与大国责任问题,以及我国环境污染状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指出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正在积极采取的措施,提倡人人都要注意环保,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最后介绍了生活中趣味横生的防污小知识。

来自玉泉科技园区(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院)约150人参加了报告会,大家针对报告中的问题踊跃提问,热烈讨论,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报告会增长了知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会从自身做起,从正确处理一节废电池等小事做起,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家园。

3、高能所博展馆筹建

200711月份,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获得北京市科普项目支持后,便开始了博展馆的筹建工作。2008年已完成所有展览资料, 包括历史沿革、领导关怀、学科发展、科研成果、国际合作、未来展望等的分类收集和整理工作;聘请专业展览公司进行了展厅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博展馆建设方案,所完成的第三版设计得到了所领导的认可;博展馆外围的实物展览,包括加速器、探测器和粒子天体研究等方面的装置,已在园区内布置安装完毕;对撞机的工作原理、新粒子的产生和探测,以及同步辐射试验等三维动画演示内容也完成了初步设计,正与相关软件公司接洽;本所新建成的仪器装置和新所貌环境完成照片和录像拍摄,完成了网上博展馆系统的技术准备和方案设计。近期,由于博展馆建设地点需要调整,正在进行重新选址建设,预计于2009年年底建成。

三、组织工作

2008年,高能物理分会积极组织会员活动和委员会会议,并及时将有关会议纪要、学术会议报告等在网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