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分会2012年工作总结


一、学术活动

    2012年,核物理分会按计划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学术活动,共举办8次学术会议,其中,全国性会议4次、国际性会议4次。

1、第四届国际超精细相互作用与核四极相互作用联合会议(HFI/NQI 2012)


    会议于2012年9月10~14日在北京举行,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所属的系列会议。参会人数为115人,其中,国外专家80人。会议交流内容包括:超精细相互作用与核矩理论,磁学与磁性材料,半导体、金属与绝缘体,表面、界面、薄膜与纳米结构,原子与离子,晶格动力学与离子-固体相互作用,核矩、核极化与基本相互作用,共振方法,相干现象、同步辐射与量子光学,超精细相互作用在生物、化学、医学、环境和安全中的应用等。会议共交流论文110篇。

2、穆斯堡尔谱工业应用国际会议(ISIAME 2012)

    会议于2012年9月2~7日在大连举行。出席会议的国外专家65人、国内专家 35人。会议内容涉及穆斯堡尔谱学在工业中的应用:催化,能量,环境,磁性和超导材料,生物和医学,矿物学,腐蚀,电化学和电池,同步辐射的应用,金属和合金,方法和仪器,表面改性,新晶体和非晶材料,稀土材料等。会议共交流论文75篇。

3、第四届国际电子束离子阱和先进光源物理学会议

    会议于2012年10月3~6日在上海举行。参会代表国外20人、国内36人。会议交流了电子束离子阱、存储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超强激光、加速器,以及光钟等物理学前沿课题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最新成果,并介绍了相关实验设备建设的进展等。共交流论文56篇。

4、第8届中日核物理研讨会

    会议于2012年10月15~19日在北京举行。参会代表日方31人、中方53人。研讨会的内容包括:超重元素,超核,QGP物理,手征对称性和QCD,核子结构,少体问题,不稳定核物理,核天体物理,重离子反应,核结构,高自旋物理,强子谱学和奇异强子,核仪器和应用,加速器,核物理新发展等。会议共交流论文75篇。会议商定,下次会议将于2015年在日本大阪举行。

5、第十四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十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

    会议于2012年4月12~16日在浙江湖州市举行。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州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理论物理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由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承办。来自全国5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25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人数和单位数均刷新了该系列会议的历史记录。
    湖州市刘芸副市长、湖州师范学院胡璋剑院长、北京大学孟杰教授、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张焕乔院士、清华大学李家明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张肇西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陈永寿研究员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报告165个。会议共安排大会报告14个、典型工作报告4个、分会报告147个。大会报告内容涉及:高自旋态核谱学;原子核的质量与寿命;核天体物理;超重核;不稳定原子核;平均场;核物质、中子星和对称能;原子核壳模型;核结构相关领域等。
    会议期间,组织了第五届优秀青年报告奖评选活动。共有9位研究生获奖,他们是:薛亮(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蔡宝军(上海交通大学)、刘艳鑫(湖州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董建敏(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石跃(北京大学)、赵鹏巍(北京大学)、杨韵颐(清华大学)、吕炳楠(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和李聪博(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吉林大学)。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理论物理通讯》、《中国物理C》和《原子核物理评论》等4个期刊的编辑为与会研究生开办讲座,介绍各自期刊的特点以及对论文撰写、投稿等方面的要求。
    会议商定,第十五届全国核结构大会将于2014年在桂林召开,由广西师范大学承办。


6、第十九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会议于2012年8月11~15日在河南安阳市举行。参会人数105人。会议就近代物理(原子、原子核物理,相对论,量子论)的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进行了交流。会议共交流论文30篇。

7、第十一届全国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

    会议于2012年9月22~26日在成都举行。由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主办,四川大学物理科技学院承办,四川大学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广西大学等18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103位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摘要44篇,大会宣讲论文和报告45篇。
    武汉大学王少阶教授以“正电子80年——过去、现在和将来”为题做了大会发言,回顾了正电子湮没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国内正电子技术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魏龙研究员对正电子时间测量技术进行了全面回顾,并介绍了他们的最新成果;中国科技大学叶邦角教授报告了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工业化的应用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唐政教授报告了正电子湮没谱理论计算;清华大学郁伟中教授报告了正电子在气体中的行为。
    与会专家学者针对正电子湮没谱学在金属和合金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以及正电子湮没技术在半导体、聚合物和纳米等材料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交流。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王宝义研究员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会议确定,第十二届全国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将于2014年在山东烟台举行,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烟台大学联合承办。


8、第三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12年11月12~17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参会代表共123人。会议主要内容:核分析技术及其应用,辐射装置及其应用,核技术在公共安全中的应用,核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离子束技术及其应用,核技术在环境、地学和考古中的应用,核仪器仪表及方法,核技术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等。会议交流论文103篇。

9、日本国际暑期学校

   由日本东京大学原子核科学研究中心(CNS)主办的国际暑期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每次参加人数近100人。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为博士与博士后讲授核力、核结构、核反应、核天体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思路。核物理分会与该中心签署协议,连续10年、每年选派10名博士研究生参加暑期学校,学生的生活费用由日方承担。2012年,共有9名博士生参加了暑期学校(共选拔了10人,但其中一人因签证问题没能成行)。

二、分会会刊

    《原子核物理评论》是分会会刊。该期刊在国内外核物理学界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分会会员每人赠送一份,对会员了解国内外核物理研究的动态和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物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