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核物理分会工作总结

 

,学术活动

 

2006年学会及下属专业委员会安计划完成了2006年度各种学术活动,举行了14次学术会议,其中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国际性会议8次。

 

1,2006年第四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

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第四期于2006821-25日在北京举行,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题是 基于新一代放射性核束装置的物理。本期暑期学校共邀请了来自Croatia, France, Germany, Japan,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和中国的二十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授课。来自德国,南非 ,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学院,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内蒙古赤峰学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三峡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119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暑期学校的学习。甘子钊院士、叶铭汉院士、张焕乔院士、中詹文龙院士、欧盟发展与合作部参赞Marisa Wyganowsk女士以及Wendy Gao女士等参加了暑期学校的部分活动。

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核科学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学术交流而建立的,已分别于199920012004年在北京举办了三届,为我国核科学领域青年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题“基于新一代放射性核束装置的物理”是当前核科学界关心的热点。暑期学校期间,讲师和学员集中学习和讨论了通过利用新一代放射性核束装置可以研究的物理问题,如非稳定的弱束缚核中存在的“晕”和“皮”现象、超重元素、质量测量、非线性多体关联、集团现象、连续态耦合、核天体物理、新的中子物质、放射性治癌、极端低能核反应以及相关的核反应理论、平均场理论、壳模型和费米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等。不仅扩展和丰富学员的核物理的知识,而且促进了对宇宙起源、核能的和平利用以及放射在医学、生物学、脑科学中的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暑期学校得到了国内外核物理学界的大力支持。同时,本届暑期学校也吸引了一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前来志愿服务。

 

2,第届中日双边核物理研讨会

为促进中国同日本核物理合作研究,三年一度由中日双方核物理学会交替主办的届中日双边核物理研讨会于51620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50多位中方专家学者和50位日方专家学者及美国一位学者与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院士出现了会议,他在致词重,简要介绍了中国核物理的总体发展概况,希望中日双方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更多的合作研究;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研究员介绍上海基础研究的发展情况。在五天的会程当中,有62个大会报告,其中中方32个,日本29个,美国1个。专家们就当前核物理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作了许多精彩的报告,内容涵盖了原子核滴线核的性质、原子核结构和高自旋态、核天体物理、光核物理、超重核合成与性质、加速器工程、重离子反应、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强子物理及多夸克态等当今核物理的诸多热点。与会日方科学家还结合当今同步辐射光源的兴起,介绍了利用激光-电子散射产生反康普顿伽马光子的光束线技术及其在上面开展的物理工作。上海应用物理所科学家也在会上报告了基于在建的上海光源的激光电子伽马光束线计划及相关物理工作。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的科学家也分别报告了各自承担的大科学工程及相关的物理工作。

会议特别安排了中日合作专题讨论,就双方在核物理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合作提出了建议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一些在兰州CSR实验装置、北京原子能院升级工程、未来上海伽马光束线及日本RIPS束流线和其他主要核物理实验室上开展合作实验和理论研究的构想,并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此外,双方还讨论了中国核物理学会与日本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的合作交流。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增进了中日双方核物理著名研究机构及研究者间的相互交流,有力推动了中日双方在核物理领域的国际合作。

双方决定下一届中日核物理研讨会将于2009年在日本筑波大学举行。

 

3 2006年原子核结构国际会议

2006年原子核结构国际会议”于2006612-17日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有

国外16个国家的研究单位的代表40名、国内代表36名(其中中科院院士三名,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国际著名学者有马朗人(前东京大学校长和日本前文部大臣、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做了邀请报告和会议的总结报告、国家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院士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有各类报告80个,其中国内报告27个,来自国外的有53个。会议论文将于200610-11月分两期全部刊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E (Impact factor: 1.380),论文总共预计约800-820页。

本次会议是在中国举办的原子核结构领域较高档次的、专业针对性很强的国际会议。我国在原子核结构物理方面活跃的研究组基本上都有代表出席,充分对外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原子核结构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

与会代表们对本次会议予以高度评价,称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会议,很多国内外的代表提出希望我们能够举办原子核结构物理方面的系列性的国际会议

计划报晚了2006年学术活动计划中未列入)

 

423届国际固体核径迹会议

   “第23届国际固体核径迹会议”于200691115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来自全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名固体核径迹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大陆代表28人,中国香港、台湾及国外代表112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原计划出席了会议,但由于急事未能出席会议,特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先生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出席会议,特向大会发来贺信。 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专员Roberto Coisson先生出席会议开幕式,并代表意大利政府、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驻北京办事处贺勇主任出席会议开幕式,代表山西省人民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大会邀请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P.B.Price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S.A.Durrani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邀请德国马堡飞利浦大学R.Brandt教授、美国耶鲁大学F.dErrico教授、俄罗斯理论与实验物理研究所V.A.Ditlov教授、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H.A.Khan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T.Doke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研究员等18位国内外专家做大会报告。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学者中有87人做了口头报告,另外还有100个墙报告。会议报告内容涉及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固体核径迹的探测方法、设备和相关软件以及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在核物理和核化学、宇宙线和天体物理、地球科学、行星科学和年代学、剂量学和辐射防护、环境科学和生物医学、辐射诱导材料改性、纳米和微结构技术和核技术等领域。所有会议报告经专家审稿同意后,将在SCI核心期刊“Radiat. Meas.(《辐射测量》)上专刊发表。

会议期间参加会议的国内外代表就近二年来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及其在相关学科的应用进行了交流,并对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发展趋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期间国际核径迹学会还召开了学会执行委员会议、学会全体会员会议,听取并通过了本届会议主席、副主席、秘书、财务及审计等所做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24届国际核径迹学会主席、副主席、秘书、财务等官员;增补了国际核径迹学会委员、荣誉委员;评选并颁发了R.M.Walker奖和V.P.Perelygin奖。经过全体会员投票表决,山西师范大学张东海教授被增补为国际核径迹学会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院郭士伦教授被增补为荣誉委员。国际核径迹学会还听取了下届会议主办单位所做的情况汇报,听取了第25届国际核径迹会议主办单位所做的情况介绍。会议期间还召开了 R.Ilic教授纪念会。

所有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中美中能物理研讨会暨系列讲座

中美中能物理研讨会于200673188在北京和合肥相继召开。参加会议的单位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所、上海硅酸盐所、上海应用物理所、兰州近代物理所、研究生院、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师大、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北京工业大学、杭州师院等和美国方面的Jlab, BNL, Duke大学, MIT大学, Illinois大学, Arizona大学, Virginia大学,Maryland大学, North Carolina at Wilmington大学, Temple大学, Rutgers大学, Hampton大学,Geoge Washington大学, Kentucky大学,Idoho State大学, Abilene Christian大学, Catholic of America大学和工作于JLAB的部分欧洲国家的研究所(法国的LPSC Grenoble研究所和意大利的INFN研究所);计有12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其中,美国方面包括JLAB的首席科学家Anthony Thomas、实验厅Hall A Hall B的主任(Kees De Jager and Burkert Voulk) 在内的26位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方面包括叶铭汉院士、赵光达院士、张宗烨院士和张焕乔院士在内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的学术交流主要围绕中能物理的相关内容及最新进展;特别是围绕JLAB CEBAF上的物理和升级至12 GeV后的物理研究内容。大会有57大会报告,其中美方29个,中方28个。

中能物理是研究核子、核中强相互作用、核物质微观结构的前沿学科,它在夸克、胶子的层次上研究核子(强子)内部的夸克-胶子结构和原子核结构及其动力学,检验强相互作用理论(QCD)尤其是非微扰QCD区域。美国JLab是一个国际开放型实验室,它的CEBAF电子连续束流加速器具有高极化度、高能量分辨、高聚焦性能及与高密度靶构成高亮度等特殊优越性能,加之高精度的探测装置,使得JLab实验成为中能核物理界最关注的实验。国内有一批在中能物理界有相当的工作与JLAB CEBAF物理相关,已有多个单位或个人参与了与JLAB的合作。

在会议期间,中美双方深入讨论了中方学者与美国的JLAB合作问题.在去年9月份成立的中国中能物理协作组筹备委员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中能物理/JLAB物理协作组。

在合肥会议期间,进一步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美方人员就进一步的合作工作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科大作为首批参加JLAB合作并进行了具体研究工作的单位,对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进行了JLAB HALLA分析软件的讲解和培训.

大会报告前,用一天时间由JLAB陈剑平博士和Rutgers大学的蒋晓东博士给国内研究生和有关人员首先做了中能物理系列讲座,对核子自旋、核子电磁形状因子、对深度非弹散射、单举、半单举、遍举散射及深度虚光子Compton散射、横度及夸克-胶子与强子的二重性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对更有效地理解大会报告起到一定作用。

会议内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很大兴趣,得到与会者的好评,认为这是一次很成功的会议;增进了国内外学者在中能物理研究领域的互相了解,加强了相互合作意识,并取得了在合作组织方面的进展。

 

6, 国际奇异性核物理研讨会(2006计划的会议名 超核物理国际会议“)

国际奇异性核物理研讨会于2006959日在湖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和青年研究人员46名,其中有来自中国27人,、德国、意大利、日本、挪威、荷兰美国的19人。大会上报告的27篇论文(中国8篇)包括了世界上从事奇异性核研究的重要实验室,如:AGSKEKGSIJLabDAFNE等的实验研究工作和J-PARCGSIJLab上建议计划开展的工作。中国报告所涉及的课题包括新的超核生成机制,如电磁生成和重离子生成;超核的在束g射线谱学;S=-2的超核(LL-和X-超核);YNYY相互作用;带有奇异性的多夸克态;奇异性在高能碰撞中的作用;以及超核实验研究的新机遇。报告有最新的实验结果,也有理论研究成果和评论。

这次会议的规模适当,会上讨论热烈,为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实验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进行切磋和交流。会议也使国际上有关奇异核物理领域的同事们了解了我国在这方面理论与实验研究的进展,为加强国内不同单位之间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与会者都认为这次会议开的很成功。会后将编辑出版会议录。

 

7,第19届极端相对论核-核碰撞国际会议 (夸克物质2006)

极端相对论核-核碰撞国际会议是每二年举行一次的系列会议,是国际高能核物理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是该系列会议在中国第一次举办。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90(其中,中国110)位科学家,于1114-20日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19届极端相对论核-核碰撞(夸克物质2006)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同承办。会议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本届会议的名誉主席。大会主席由上海应用物理所的朱志远研究员和华中师范大学的蔡勖教授共同担任,大会学术秘书由上海应用物理所的马余刚研究员和华中师大的王恩科教授共同担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研究员主持了14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李政道先生致大会开幕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代表中国科学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培文、上海市科协副主席胡家伦、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徐洪杰等也出席了开幕式。

来自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480名专家学者和110名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科研人员参加了这一为期七天的科学盛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与评估当今高能核-核碰撞的实验与相应的理论进展,并对将来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方向。会议有大会报告54个(中国3个),分会报告124个(中国16个),墙报170个(中国22个)。与会的专家和年轻学者就高能核-核碰撞领域当前主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作了许多精彩的主题演讲。 这些报告对于目前评估在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的高能核-核碰撞中产生的新的强作用夸克-胶子物质态提供了新的认识,极大地推动该领域的发展,这些工作对了解宇宙的早期结构,研究强相互作用这些基本的物质世界的规律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我国高能核物理研究者提供与世界著名专家学者学习和交流的良机,加强了我国和世界上高能核物理学界交流和合作,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高能核物理学研究的进步。

 

8第五届原子核科学研究中心(CNS)国际暑期学校

日本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原子核科学研究中心(CNS) 主办的CNS国际暑期学校是向研究生与博士后传授基础的核物理知识与核物理研究思想,请世界知名学者作有关核力、核结构、核反应以及核天体等方面的系列讲座。暑期学校每年一次,自2001年开始,至今已已是第五届,每次参加研究生博士后人数都在90人以上。学会每次选派5~10人参加,其间生活费用均由日方承担。第五届CNS国际暑期学校于2006824829举办,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近物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学会选送了10高年级博士研究生参加。

 

9,第十一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

“第十一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于2006102125日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会议收到论文摘要近40篇,安排大会报告43人。会议正式注册代表78人,来自全国28个高校、研究所。

    湖州师范学院院长胡璋剑教授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湖州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详细介绍了我校近几年跨越式发展的情况,并希望各位专家继续支持、关心和指导湖州师范学院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著名中高能核物理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邹冰松研究员讲话,他回顾、总结了国内中高能核物理大会前10届的发展历程,对本次会议的主题和目的作了阐释,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张宗烨院士、黄涛研究员、杜东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张肇西研究院分别就强子分子态的性质、美国CEBAF室验室关于QCD预言的测试、B物理、粒子物理中的EM衰变等中高能物理的前沿领域和近期重要进展进行了总结。在随后几天的学术研讨中,又有39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就中高能核物理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会议在张宗晔院士的精彩闭幕词中圆满结束。张院士满怀深情回顾了我国中高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从1978年以来国内每两年一次的中高能核物理大会对国内核物理研究所起的推动作用。她认为,本次会议学术报告水平高,研讨气氛热烈,收到了预期效果。她还非常欣慰的感慨与会的老科学家充满活力,核物理的研究队伍后起之秀人才辈出。她最后还特别感谢会议承办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对于会议的组织,并说这次会议是历届中高能核物理会议中组织最好的一次。

 

102006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

受中国核物理学会的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于200692427日在上海举办了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35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11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96篇学术论文摘要,内容涉及核分析技术、辐射效应研究、材料辐射改性与能源、核技术与环境、核仪器与方法以及核技术与生物医药等领域。会议据此安排了6个邀请报告、8个大会报告和53个分会报告以及20多个墙报。与会期间,代表们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讨论了单位合作和我国核技术发展方向。

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商产生了本届核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经过专业委员会的讨论,决定下届核技术应用会议将于2008年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负责筹办。

 

11第十一届全国活化分析会议

第十一届全国活化分析会议于200691115日在四川省绵阳市胜利召开。

大会分为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大会邀请了两篇特邀报告。柴芝芳教授就现代核分析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的刘国平研究员对他们所的中子活化分析历史与未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此次会议有来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等54名代表参加,共收到了论文摘要43篇。大会报告40个,内容涵盖了中子活化分析、质谱、放射化学、X射线荧光分析、固体核径迹等核分析技术方法学及其在诸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丰富的内容反应了核分析技术蓬勃发展趋势,又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在近3年来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会议还进行了活化分析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决定活化分析专业委员会继续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主任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作为副主任单位,并新增深圳大学和山东地质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副主任单位。

 

12,第十一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七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

第十一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七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于2006713日至718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核物理学会核结构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承办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三峡大学、深圳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内蒙古赤峰民族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140多人与会。会议共收到学术交流论文100余篇,安排大会报告15个,分会报告80多个。

同时,为了鼓励年青学子投身核物理事业,会议还评选出了十位研究生所作的报告为第十一次全国核结构大会“优秀青年报告”。

会议期间,对中国核物理学会核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了调整。增补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核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专业委员会委员调整为马余刚研究员。

第十二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将于2008年在重庆召开,由西南大学具体承办,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核物理学会等单位协办。

 

13全国第十六次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九届年会

全国第十六次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于2006723日至27日在河南省商丘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核物理学会教学专业组、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举办,会议委托河南省物理学会和商丘师范学院承办。来自全国约50所高等院校和部分科研单位的8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商丘师范学院院长孙天华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商丘市副市长李英杰致贺词。

本次会议主要报告近代物理(包括原子、原子核物理,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等)学科前沿进展与高新技术,围绕近代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等问题进行研讨,同时交流了课程建设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会议组织参观了商丘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展。

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霍裕平教授作了近代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专题报告,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做了量子力学创建的历史回顾的专题报告,北京大学高崇寿教授作了在宇宙学和高能物理中的两个世界难题的报告,复旦大学王炎森教授作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的报告。

大会共收到论文32篇,印装了《会议论文集》,论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教学改革方面,论文集主要包括近代物理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以及一些有关教学研究的文章。在科研方面,论文集收录的包括原子内壳层电子状态的计算、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磁光法拉第效应研究等。大会组织的专题交流发言、提问、讨论,气氛活跃而热烈。

会议期间,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先后召开了常务理事(暨中国核物理学会教学专业组成员)扩大会议及全体理事会议。理事们充分肯定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和组织工作。理事会增补了一些年轻有为、热心学会工作的专家教授为理事。理事会及与会代表还对下一阶段研究会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初步拟定于2008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下一届年会,由泰山学院承办。

 

14第五届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交叉学科前沿问题研讨会

第五届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交叉学科前沿问题研讨会2006821日至82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等联合主办,得到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和核物理学会的指导和支持。共有 25 单位的学者专家85人出席会议,其中有戴元本院士,赵光达院士,张宗烨院士。与往届不同,这次不仅有理论家参加,而且有实验物理学家做关于高能物理实验(LHC)新进展的报告。会议组织了38个在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方面的报告,其中有几个是相关领域的综述报告。不仅使参会专家对其他领域的新进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提供机会就大家关心的交叉领域问题及合作的可能性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会议圆满成功,赵光达院士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会议的积极意义,肯定了会议的方向和成果。

会议代表们一致同意下一届会议将在2007年举行。

 

 

二,学会日常和组织工作

 

1,下属专业委员会活动

 

学会下属12个专业委员会的国内外学术活动都是很活跃的,都能按计划积极开展活动。今年有6个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学术活动,除了交流取得的成果外,专业委员会认真讨论本专业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规划,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等。

按章程,有关专业委员会按期进行了改选,专业委员会中明显增加了年青人比例,新改选的专业委员会主任一般都是年轻的。

 

2,学会刊物

   

 “原子核物理评论”是学会承办的刊物,这是一份在国内外核物理界很有影响和作用的期刊。刊物办得有特点,对学会会员了解国内外核物理研究动态和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32007年度学术活动计划

 

    目前正在制订学会2007年度学术活动计划。

 

         感谢上级学会对核物理分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核物理分会

200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