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分会2006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在挂靠单位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支持下,经过学会全体理事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术交流
1. 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2006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高能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全国37个单位的180名代表出席。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进行高能物理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选举产生新一届的理事会领导机构,同时进行第四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参加此次会议的研究生近70名,展现了高能物理事业欣欣向荣的未来。
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杨永栩教授主持开幕式,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郑志鹏研究员致开幕词,感谢广西师范大学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所作的各项筹备工作。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梁宏教授致辞,欢迎来自全国的粒子物理学家欢聚桂林。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陈和生院士作了第六届理事会的工作汇报,报告内容分中国高能物理主要进展和高能物理学会工作的简单回顾两个部分。在中国高能物理主要进展中,他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和北京谱仪(BESⅢ)的进展以及BES合作组的物理分析结果和理论物理的研究进展;接下来他介绍了宇宙线与粒子天体物理方面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的中日、中意国际合作项目及中日合作组数据分析的最新结果, 此成果已发表在今年10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介绍了高能物理的国际合作和中期发展前景。在物理学会的工作回顾中,主要介绍了举办重大国际系列学术会议,举办形式多样的讲习班和暑期学校,进行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进行“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以及刊物出版和组织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他强调中国粒子物理正面临新的重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相信新一届理事会在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以学术交流为主渠道,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理论与实验的合作,大学与研究所的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为发展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接下来进行了为期3天的大会报告和理论、实验分会报告,特别邀请了16个大会综述性报告。SM and beyond--中科院理论所李田军研究员;B物理进展--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李湘楠教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近年国内外格点QCD进展--北京大学刘川教授;LHC进展和物理研究--中科院高能所陈国明研究员;TeV物理和直线对撞机--清华大学何红建教授;Tevetron最新进展--中国科技大学韩良教授;Evidence for multi-parton dynamics in hadronization partonic matter at RHIC--美国UCLA黄焕中教授;Cosmology and Collider Physics--中科院高能所张新民研究员;BES II近期物理成果--中科院高能所金山研究员;最近发现新粒子的物理解释--北京大学朱世琳教授;中微子天文实验--中科院高能所曹臻研究员;弦与场论圈图计算新进展--中科院理论所朱传界研究员;中微子物理进展--中科院高能所邢志忠研究员;大亚湾实验进展--中科院高能所曹俊研究员;BES III物理研究--北京大学冒亚军教授;BES III探测器进展--中科院高能所衡月昆副研究员。
共有94个报告分别在理论、实验分会上交流。来自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校的专家们报告了高能物理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可喜的是报告人中有很多青年学者,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郑志鹏主编介绍了《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已列入中国物理学会系列期刊,在2007年改为英文期刊的情况,赵洪明介绍了《现代物理知识》的现状,马宇倩研究员介绍了成功举办的第14届国际超高能宇宙线会议情况。这些报告将在高能物理学会网页上列出,网址:http://www.ihep.ac.cn/xh-hep/xuehui/index.htm
在会议召开过程中,进行了“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协商和推选了新一届高能物理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投票选举了新一届的学会领导。
会议最后由第六届高能物理学会秘书长李卫国研究员宣布了新一届的学会领导名单和第四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并由学会领导给获奖者颁奖。
新一届的学会领导名单:
理事长 陈和生 副理事长 赵光达 李卫国 鲁公儒
秘书长 王贻芳 副秘书长 吴岳良 张新民
高能物理学会第四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一等奖:季晓斌(中科院高能所),刘 翔(南开大学);二等奖:彭海平(中国科技大学),杨洪勋(中科院高能所),周智勇(东南大学);三等奖:陈明君(中科院高能所),刘 岩(中山大学),张黎明(中国科技大学),祝成光(山东大学),邹文娟(南京师范大学)。
2.
International UHE Tau Neutrino Workshop(国际超高能TAU中微子研讨会)
中微子物理是当今世界高能粒子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标志着粒子物理与天文学交叉的中微子天文学处于萌芽时期,美国和欧洲都有大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总投资超过数亿美元。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实验研究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初步进展。在这样的一个背景情况下,4月24日至26日,在高能所举办了“国际超高能TAU中微子研讨会”,邀请国际各大实验组资深代表和活跃的相关理论家,交流研究成果,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共同探讨深入开展超高能中微子探测和未来研究方向,做到知己知彼,增强我国在该领域开展研究的可见度,并为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
会议期间,最大的超高能宇宙线国际合作AUGER实验和刚刚成功结束运行的HIRES实验报道了用宇宙线探测装置探测中微子的尝试的进展情况,由于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正结果;迄今投资最大的宇宙线研究项目,位于南极的ICECUBE实验报道了从2005年1月至今的探测器安装的进展和已经安装好的1/9探测器的运行情况,由于探测器灵敏体积尚小,仅报道了测到的一些中微子事例。ICECUBE资深成员COWEN教授的报告展望了该实验的未来发展前景,将考虑兴建更大规模的冰下微波探测器阵列和声纳探测器阵列,大大增加该探测器的灵敏度,冲刺GZK中微子探测这一物理难题;法国的ANTARES水下中微子实验报告了第一串300多米长的探测器单元的投放和测试运行的情况,测试显示达到了各项探测器的设计技术指标;意大利的NEMO实验报道了第一串水下探测器投放的准备工作,特别是水下长电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检验结果。他们还报道了水下KM3,即一立方公里中微子探测器的设计和选址进展情况。高能所宇宙线TAU中微子望远镜(CRTNT)实验报告了对AGN中微子和GZK中微子的探测预期目标并详细介绍了样机研制的进展和电子学读出系统的设计和检测结果。与会代表还参观了CRTNT样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度评价了探测器研制取得的成果。代表们还报道了其他新项目的设计和预期,其中利用地下上百公里宽的古盐层为探测介质、瞄准GZK中微子探测的CERENKOV微波探测思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与会代表进行广泛学术交流、深入讨论的同时,还探讨了各种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来自台湾的NUTEL实验与高能所CRTNT实验认真讨论了开展合作的具体方案,由于采用了同样的技术路线,双方达成协议在适当的时间,将探测器合并到共同选定的观测点,并肩开展探测,将大大提高探测灵敏度,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在中意羊八井ARGO实验成功合作的鼓舞下,意大利NEMO实验组对发展中意在中微子探测领域的合作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双方探讨了现阶段合作的各种可能性,同意在中科院与INFN的合作框架下从人员交流做起,寻求人才资源上的互利互惠,共同推动和加深中微子探测方面的合作。
3. XIV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ery High Energy Cosmic Ray Interactions
2006年8月15日至22日第14届国际超高能宇宙线相互作用学术会议(ISVHECRI)在威海山东大学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届会议是首次正式作为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学会(IUPAP)批准主办的2006年度专题类国际会议,也是自1986年我所主办第4届ISVHECRI以来,我国宇宙线物理领域举办的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日、俄、德、意、法等19个国家的研究人员85人,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人员45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安排报告和讨论132人次,展示和交流了近年来在超高能宇宙线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或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在125个科学主题报告中包括11个特邀报告、35个亮点报告、59个一般口头报告和20个张贴报告。其中特邀报告和亮点报告均由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IAC)和LOC提名和邀请,数量多、质量高,突出反映了会议主题,涵盖了国际上所有与超高能相互作用研究相关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高能所王焕玉副所长在开幕式上简短介绍了中国宇宙线研究和进展。中国学者共做 7个邀请报告和亮点报告,
提交了11个口头报告和11篇张贴文章。另有三位华人海外学者代表了所在合作组做了邀请和口头的报告。其中,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的关于«银河系磁场测量的最新结果»
和高能所丁林垲的关于 «改进羊八井现有实验设备研究强碰撞极端朝前区强子行为» 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宇宙线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科学家已经可以在国际学术讲坛上发表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
鉴于当今世界最大的强子量能器LHC即将开机运行,会议开设专题,邀请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费米实验室等加速器相关领域的专家到会,交流和探讨在粒子物理和宇宙线物理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如高能粒子相互作用和朝前区物理等方面已有的成果和今后打算。宇宙线物理学家对于LHC及其相关实验(CMS,
ATLAS, TOTEM, LHCf, MIPP)在测量高能粒子相互作用和朝前区物理研究方面可能做出的贡献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期望。会议突出讨论了加速器(例如ISR,SPS, Tevatron, RHIC, HERA, LHC)实验的有关结果和强子多重产生的现代理论模型(例如 QCD parton ladder 模型, QCD minijet 模型),强调完善宇宙线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强子蒙特卡洛产生器的必要性。
会议还介绍了国际上所有相关的大型宇宙线国际合作项目的进展。在膝区能谱研究上的差别,以及几个主要项目(AGASA, HiRes,
Yakutsk和Auger)之间在极高能区粒子能量测量是否存在GZK 截断的问题上的分歧都有所缩小,但是对膝区宇宙线成分的推断所依赖的模型问题仍未解决, 各实验组(羊八井 ASγ, KASCADE, GRAPES,Chacaltaya-帕米尔)之间的尖锐差异依旧存在。与会者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个难题的新实验和新思路。与会者还报道了初级宇宙线空间测量、大气中微子振荡、寻找宇宙线中微子源和甚高能宇宙线 gamma 点源的最新进展。另外还有少数奇异事例的报道。不少代表反映,能在一次会议上获得有关项目的这么全面的信息,很受启发,收获很大。
会议讨论了ISVHECRI系列会议今后的方向,大家认为仍应保持以“超高能宇宙线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但要有所扩展,容纳各种观测手段,并要加强与加速器测量队伍的联系和交流。
此次会议由IUPAP、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高科技中心、中科院高能所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和资助,由高能所和山东大学承办。此次会议在会议规格、参加人数、提交报告数量和质量、到会高层次学术人员的数量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没有的高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详见会议网页: http://isvhecri2006.ihep.ac.cn
4. 第二届中法暗宇宙研讨会
我们正处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深入发展、交叉融合的一个重要时代。宇宙学观测确定了我们的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7亿年。基于宇宙学的观测,人们认识到宇宙由73%的暗能量,23%的暗物质以及4%的重子物质组成。对暗能量是什么,暗物质是什么,正是国际同行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8月28日-9月3日,第二届中法暗宇宙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理论所和高能所(78名)和来自法国各大学以及IN2P3, INSU and CEA实验室(2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交流了55个报告。此次研讨会在形式上做了改进,会场分别设在高能所、理论所、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天文台。研讨会在学术交流的同时安排了对各单位的参观活动,以增进相互更好地了解。研讨会交流了现有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情况和近期发展的计划,并探讨了未来可能进行的合作项目,代表们共同感到此次研讨会对中法相互了解和开展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5. “Standard Model and Beyond” 暑期学校
由高能所、清华大学联合组织的“2006年粒子物理学前沿讲座:超出标准模型的物理” 于8月7-11日在门头沟龙泉宾馆顺利召开。这是自2002年以来的第四届暑期研讨会,也是历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开幕式由戴元本院士主持,邝宇平院士向与会者致欢迎词希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高能所王贻芳研究员、金山研究员、沈肖雁研究员、陈国明研究员,理论所吴岳良研究员等出席参加了开幕式。来自高能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理论所、山东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67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会议的目的是以暑期学校的形式对各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介绍并交流粒子物理学中超出标准模型的物理的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促进年青人对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的了解,加强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会议主席由清华大学邝宇平院士担任。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所的170名研究生和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来自美国和日本的5位专家分别就精确检验、对撞机物理、电弱对称性破缺和味物理、额外维及其解构物理、超对称、暗物质和大统一理论、新粒子的实验寻找、高能物理展望等方面给了系列报告。8月8日下午,8位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所的年轻博士生和学者也就他们近期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了学术报告。
研讨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国际上粒子物理研究的现状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弥补了我国年轻学者出国机会少、缺少与国际同行交流机会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粒子物理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6. CCAST“TeV物理与LHC”研讨会
2006年CCAST“TeV物理与LHC”研讨会于2006年11月6-10日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5层会议室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在CCAST的支持下主办,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在CERN的LHC即将运行之际对TeV物理及其在LHC上的探测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邀请到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知名教授Chris Quigg来参会,并作系列特邀讲座。LHC的ATLAS国际合作组中μ探测器美国组负责人、美国密歇根大学周冰教授也接受CCAST和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的邀请参加了研讨会,并作LHC现状及LHC上的实验(ATLAS & CMS)的系列讲座。讲座非常精彩,使与会者对LHC上能研究的物理及其实验探测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对今后研究的开展很有帮助。
会议的参加人数为63人。会议以11月6日上午9:00邝宇平院士介绍组织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开始,到11月10日上午Chris Quigg教授的题为高能物理前景的综述报告结束。会议共邀请了来自美国和国内的14位专家做报告。报告分综述性的系列报告和专题报告,总有效报告时间为19个多小时,内容涉及TeV物理理论,对撞机物理、实验和探测器的方方面面。
美国费米实验室的Chris Quigg教授作了题为“The
Electroweak Theory,Higgs Physics, and Beyond”的系列讲座。 Quigg教授还在11月8日和9日下午分别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物理系对大学生和研究生做了题为“The Coming Revolutions in Particle Physics”的公众演讲。理论方面还有来自清华、北大、理论物理所、科大、山东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的10个专题报告。
7. 2006年中国物理学会的秋季会议
2006年9月15日上午,中国物理学会2006年秋季学术会议(CPS 2006 Fall Meeting)在清华大学礼堂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上百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千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开幕式暨特邀学术报告会。
开幕式上,2006年秋季学术会议地方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物理系王青教授首先代表清华大学物理系向各位代表表示了真诚欢迎。秋季学术会议大会组委会主席、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张杰院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秋季会议的发展概况,对2006年秋季会议的筹备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顾秉林院士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清华大学对与会代表表示了诚挚欢迎。他在发言中陈述了上个世纪物理学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情况,强调了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的重要地位,以及物理学教学的重要性。他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清华物理学科8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讲述了清华物理学科和中国物理学界风雨同舟,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兄弟院校、各科研单位多年来对清华物理学科的支持表示了由衷感谢。
注:王青教授是高能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和第七届常务理事。因此在总结中提到2006年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的概况。
二、组织工作
组织了第四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在第七届学术年会期间同时举办。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一届一等奖获得者梁作堂教授现任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第二届一等奖获得者王斌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物理系副主任,第三届一等奖获得者付菁华2003年博士毕业,200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特聘教授。
根据中国物理学会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收取会员个人会费。从2005年2月收取了217人的会费后,又收取的了36人会费,30%上交中国物理学会后办理了36人会员证。
学会还组织国内同行参加了第33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会后及时传达有关信息。
2006年学会继续为全体理事订阅《现代物理知识》科普期刊,并及时把桂林会议、常务理事会纪要、“晨光杯”会议通知、会员交费情况等在网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