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理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北京物理学在北京市科协的领导下,在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理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横向联系的优势,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2006年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举办了大学生物理竞赛

北京物理学会和北京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自198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经北京物理学会和北京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第十三届理事会讨论决定,自第二十一届开始将举行 “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第二十三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由清华大学主办,竞赛于200612 10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举办大学生物理竞赛的目的是促进物理教育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科技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参赛学生均以个人身份参加,不代表所在学校,不公开参赛者的竞赛成绩,也不搞学校之间的评比。学校和教师不应为了准备竞赛而打乱正常教学秩序,不要组织变相“集训队”和专门的辅导,也不要搞层层选拔。

竞赛按照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既要考察学生对课内学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考察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命题。因此,命题将不拘于教学大纲,也不受教材限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出偏题和繁琐题。

竞赛按照物理课时的不同分为四个组进行:物理组、非物理A组、非物理B组、物理少学时组。参加本次竞赛的学校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黑龙江等地区的39所高等院校,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有7120人,有39所院校的   2692名学生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 物理学会年会和“科学前沿报告会”。

20061223日,物理学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了物理学会年会,会上就2006年的工作做了总结,理事们肯定了2006年的工作,提出应该加强学校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还通过了三个新学校加入物理学会并增选了理事;会上对2007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61223日下午,北京物理学会、北京高等教育研究会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物理前沿讲座。讲座特别邀请到物理学院郑春开教授、范祖辉教授,为大家分别介绍了“人造太阳计划”——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和20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项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测量。

范祖辉教授首先介绍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情况。美国物理学家John C. Mather George F. Smoot因为利用COBE卫星详细测定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并证实了背景辐射是各向异性的,成为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成了精确宇宙学的开端,因此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接着范祖辉教授简单介绍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和1989年发射的COBE观测卫星,解释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黑体谱的测量对宇宙大爆炸学说的重要意义,以及辐射温度涨落的测量在形成宇宙现有结构上的重要作用。最后范祖辉教授描述了宇宙学的现状,并对未来宇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暗物质、暗能量作了介绍。

郑春开教授给大家介绍了聚变能利用原理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能源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1122日,经过4年多的谈判,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方代表在法国正式签署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联合实施协定,从而标志着这个旨在开发新能源的重大科学计划进入实施阶段,项目简称为ITER,这也是历史上总投入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第二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按照规划,到2040年,将建成示范性的核聚变发电站,一旦成功,50年后,聚变能将可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充足的能源。

郑春开教授首先介绍了核聚变原理和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历史,指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其能量来源就是核聚变反应,太阳每天要“燃烧”50万亿吨氢,可以稳定燃烧几十亿年,因此现在的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也被称为“人造太阳”。同时郑教授还介绍了各个国家研究核聚变的历史,特别是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等科研单位在此方面的研究进程。现在中国最新制造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设计制造的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工程总投资近3亿元。之后,郑教授着重介绍了ITER计划的历史演变、曲折进程、最新进展,并指出中国加入ITER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会在能源、新技术等方面获得原始创新性成果。

两位教授精彩的报告引起与会师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北京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物理系王青教授,北京物理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教授,北京市高教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刘玉鑫教授,以及来自北京物理学会理事、北京地区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三、中学分会2006年工作

一、2006年高中物理竞赛小结

1、举办第十九届北京市高一物理(力学)(北京二中杯)竞赛(高一年级)

2006521日举行预赛,由各区县物理教研室负责组织考试、阅卷并选拔参加决赛选手。200664日在北京二中举行决赛,竞赛由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组织考试、阅卷、评奖。预赛报名人数:11600人,评出一等奖(5%)约580名、二等奖(8%928名、三等奖(10%1160名,共2668名学生获预赛奖; 540人参加决赛,评出一等奖55名、二等奖101名、三等奖159名,共315名学生获北京市决赛奖。本届竞赛得到了北京二中的大力支持。

2、举办第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北京赛区)(高二年级)

2006423日上午举行预赛,由各区县物理教研室负责组织考试、阅卷并选拔参加决赛选手。2006514日在北师大附中举行决赛,由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组织考试、阅卷、评奖。 预赛试题由全国竞委会提供;决赛命题由北京市自己命题。预赛报名人数:4800人,评出一等奖(5%240名、二等奖(8%384名、三 等奖(10%480名。 430人参加了决赛,评出一等奖52名、二等奖102名、三等奖148名,同时评出优秀辅导教师奖若干名。

3、举办第二十三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北京赛区)(高三年级)

200693日举行预赛,由各区县物理教研室负责组织考试、阅卷并选拔参加复赛选手;复赛笔试于2006923日在北师大实验中学举行,实验操作考试于2006930日在首师大物理系举,由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组织命题、考试、阅卷;20061020--21日对参加决赛的学生进行实验集训;20061015--29日在沈阳市举行决赛;清华附中张雨辰同学荣获决赛一等奖,人大附中刘文静 、实验中学王琼、人大附中伍韦怡同学荣获决赛二等奖;人大附中周畅、十一学校黄辰亮同学荣获决赛三等奖。本届竞赛得到了北师大实验中学的赞助。

4、其他工作

1)承担的北京市规划课题“物理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正在结题。

2)北京物理学会中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两个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专题组,在北京物理学会支持下健康发展。

北京物理学会高中物理教学研究专题组(1996年成立),北京物理学会初中物理教学研究专题组(200610月成立)。两个专题组隔周活动,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并以文章或论文形式发表,促进了北京市中学的物理教学。

3)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现场比赛情况。

由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主办,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市物理学会承办,于20061014 ~ 19日大连举行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现场比赛。东城二十二中学的阎芳获初中组一等奖,密云二中的王仕新获高中组一等奖。两位教师的现场课,体现课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有突破,对学生的启发较深刻,展示了北京青年物理教师的教学风采,两位教师的课受到与会者的称赞。

四、2007年的工作计划

1、召开北京市物理学会第十三届理事大会,讨论2007年和2008年之后的工作;讨论换届工作。

2、举办物理前沿科学讲座若干场。

3、为2008年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决赛做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