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核物理分会工作总结

 

一,学术活动

 

2005年学会及下属专业委员会安计划完成了2005年度各种学术活动,举行了7次学术会议,其中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国际性会议1次。结合世界物理年开展了一些活动。

 

1, 第五次全国核反应会议

第五次全国核反应会议于2005年5月18日至5月22日在江西吉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人数85人,是历次以来最多的一次。代表们分别来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院应用物理与计算研究所,西南师范大学和井冈山学院等13家高校或研究单位。

在会议上有63位学者作了近年来核反应研究的新的研究结果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放射性束物理、中高能核反应、超重核合成、低能核反应、核结构研、,核物理实验设备和应用、天体核物理和核数据应用与评价。

在本次会议的代表当中,约80%是年青人。他们在这次会议中报道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这表明他们已逐渐成为核反应研究领域的主力军。此外,还可以看到,很多老同志仍然活跃在科研战线上,带给这次会议很多精彩的报告和启示。

会议期间,召开了核反应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认真讨论了我国的核反应研究发展方向、国内和国际合作等问题,并确定了下一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2,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

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于2005年4月16日-19日在浙江省绍兴市绍兴文理学院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75人,其中学生代表3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香港大学派出了2名教授和6名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日本学者3人。

此次会议共收到96篇论文或摘要,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28个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香港大学以及日本筑波大学、AIST、KEK。会议大会邀请报告5个、主题报告9个,口头报告25个。会议报告内容涉及正电子谱学技术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聚合物多孔材料和其它新材料研究、慢正电子束流技术和应用、新型正电子谱学技术以及其它核分析技术等研究和应用领域。

此次会议是近几届正电子谱学会议规模最大、论文数量最多的一次。大家普遍认为,这几年我国正电子谱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正电子谱学技术的发展,还是正电子谱学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前所未有的。与会的日本专家也表示,我们国内的正电子谱学会议从规模、论文数量以及研究工作的内容和水平已经和日本的正电子谱学会议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有很多研究工作的研究水平与世界领域研究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我们国内的中青年工作者已成为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

会议期间组织了专业组成员和资深的工作者讨论了我国正电子湮没发展方向和规划。会议由上届专业组成员协商产生了本届正电子谱学专业委员会。经过专业组的讨论,决定第十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由广西大学负责筹办。

 

3,全国PGNAA技术专题研讨会

    全国PGNAA技术专题研讨会于2005年5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2个单位的43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有11位专家作了PGNAA技术、中子发生器、核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做了大会报告。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建议继续在煤炭行业、电力行业,以及军事国防、环境保护、医疗、安检等部门开展PGNAA应用研究。与会代表还认真讨论了加大培养年轻后备人才、争取在相关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等问题。

会议决定2007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第八届全国中子计学术会议。

 

4,第二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6日在兰州召开。本次会议是在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核反应堆、核材料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大学、核电站等单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召开的。国内主要的核反应堆、核材料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大学、核电站等19个单位,8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52篇报告进行了大会交流。参加会议35岁以下的代表超过一半。年轻学者参加会议送行学术成果交流,活跃了学术思想。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主任魏宝文院士莅临研讨会,并作了精彩的讲话。

    本次会议交流的报告内容丰富,涉及(1)反应堆(包括ADS、加速器、聚变堆)研究与设计,(2)反应堆物理与新概念研究,(3)程序与数据库研制、应用、基准验证,(4)核材料新技术、新进展, (5)相关领域交叉及应用。研讨会还专门就    (1) ITER实验包层材料及其相关技术研究,(2)次临界反应堆关键物理与技术问题研究,(3) 我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发展方向和各成员单位之间今后的合作构想等三个专题进行了讨论。

    根据专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需要,决定设立专业委员会秘书,协助主任委员处理专业委员会事务;同时根据专业委员会发展的需要,接纳兰州大学为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并提议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王铁山教授为专业委员会成员。

专业委员会成员会议讨论决定,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下一届研讨会于2007年由清华大学主办。

 

5,中国核物理学会第八届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会议

第八届第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05年5月20 -21日在南华大学召开。15位专业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的重点讨论了:①二十三届国际固体核径迹会议的筹备,②十一五规划,③国际发展动态的跟踪,④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安排;听取了筹备组对第二十三届国际会议的筹备工作的汇报。会议对我国固体核径迹发展、开好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二十三届国际固体核径迹会议有重要作用。

 

6,第四届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交叉学科前沿问题研讨会

第四届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交叉学科前沿问题研讨会于2005年7月31日至8月4日在湖北宜昌市举行。

全国62位从事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的青年学者和物理学家出席了会议,台湾大学的何小刚教授(何小刚为南开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及台湾中研院李湘南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本次会议共15个专门的学术报告,他们分别讨论了粒子物理、核物理及宇宙学领域的最新发展,介绍了新的实验观测结果和新的理论,特别强调交叉领域的工作。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热烈讨论、争论,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与会代表们对今后在几个领域内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如何在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充分交换了看法,对今后的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关学科的专家们一致建议下一届会议于明年暑期在青海举行。

 

7,第三届亚太地区放射化学会议(APSORC2005)

第三届亚太地区放射化学会议(APSORC2005)2005年10月17日至10月21日在北京大观园酒店召开。亚太地区放射化学会议是由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认证的国际系列会议,是核化学和放射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会议,每四年举办一次。前两届会议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在日本熊本和福冈举办。

本次会议设11个专题,分别是:1)核反应(包括裂变)、核衰变/结构、放射性束;2)锕系化学,重和超重元素;3)利用中子、离子、X射线和同步辐射技术的核分析方法研究;4)核与放射化学技术在生命科学、纳米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考古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同位素电池等领域中的应用;5)穆斯堡尔、扰动角关联、正电子湮灭等核探针在新材料中的应用;6)核药物化学(包括Tc化学)和放射性生产;7)核能化学,包括核燃料回收、核反应堆化学、铀转化、废料管理与处置等等;8)环境放射化学(包括核素迁移)和放射生态学;9)放射化学分离方法和化学种态分析,辐射剂量与计量学;10)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教育;11)青年学者讨论会。

这次会议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名学者参加,收到摘要310篇(特邀报告20篇,口头报告94篇,展板196篇)。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刘元方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研究员、国际委员会秘书长日本Kishikawa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邀请了20位核化学、放射化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作了特邀报告。其中中国原子能院的张焕乔院士介绍了核晕及其反应;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的Qaim教授介绍了放射化学研究低、中低能核反应的进展;俄国杜布纳的Itkis教授介绍了超重核的特性;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的Nagame教授介绍了超锕系元素的研究进展;德国GSI研究所的Hoffman介绍了超重元素方面的工作;日本理化所的Morita教授介绍了113号元素的合成情况;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Greiner教授从理论上预言了超重核的结构;瑞士伯尔尼大学的Gaeggeler教授介绍了小型加速器质谱装置;荷兰Delft大学的Bode博士介绍了核与放射分析化学的前景;俄国Vernatsky地球化学和分析化学所的Kolotov教授介绍利用数字g活化射线自显迹法研究地质样品中铂族元素的分布;美国LLNL的Vogel教授介绍了加速器质谱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加拿大Dahlhousie大学的Chatt教授介绍了HPLC分离结合中子活化分析对砷种态的研究工作;中科院高能所的赵宇亮教授和意大利Ispra欧共体研究中心的Sabbioni教授分别介绍了核分析技术在纳米技术和纳米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日本九州大学的Maeda教授介绍了利用穆斯堡尔谱研究铁络合物动态化学状态的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的刘伯里院士介绍了放射性药物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清华大学的朱永濬院士介绍了核燃料循环在中国的前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Clark教授介绍了锕系环境放射化学;美国加州大学Nitsche教授介绍了锕系元素与环境界面的作用;日本KEK的Kondo教授介绍了高能加速器隧道中放射性气溶胶和辐解产物的情况;德国GSI的Schaedel教授介绍了超重元素的化学分离和表征技术。

    会上颁发了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以诺贝尔奖得主Hevesy命名的“Hevesy奖”,我国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柴之芳研究员以其在本领域的杰出贡献获此殊荣,他也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获奖者。

本次会议非常成功,国内外学者都反映会议的学术水平高, 收获很大。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将成为一个重要事件而载入放射化学史册。

会议初步商定, 下届APSORC会议将由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主办.

 

8,第四届CNS国际暑期学校(4th CNS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CISS05)

日本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原子核科学研究中心(CNS) 主办的CNS国际暑期学校是向研究生与博士后传授基础的核物理知识与核物理研究思想,请世界知名学者作有关核力、核结构、核反应以及核天体等方面的系列讲座。暑期学校每年一次,自2001年开始,至今已已是第四届,每次参加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数都在90人以上。学会每次选派5~10人参加,其间生活费用均由日方承担。第四届CNS国际暑期学校于2005年8月18日至8月23日举办,学会选送了10名高年级博士研究生参加。

 

9,结合世界物理年开展的活动

1)进行了世界物理年的有关的宣传活动

2)为配合世界物理年,在全国正电子湮没会议期间开展了科普活动。组织了与会的国内著名学者和专家在绍兴文理学院为大学生进行了题为“核科学、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讲座,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了同学们对物理科学的学习热情,得到了绍兴文理学院的好评。

3)撰写了“核物理与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文章

 

二,学会日常和组织工作

 

1,下属专业委员会活动

 

学会下属12个专业委员会的国内外学术活动都是很活跃的,都能按计划积极开展活动。今年有6个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学术活动,除了交流取得的成果外,专业委员会认真讨论本专业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规划,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等。

按章程,有关专业委员会按期进行了改选,专业委员会中明显增加了年青人比例,新改选的专业委员会主任一般都是年轻的。

 

2,学会刊物

   

 “原子核物理评论”是学会承办的刊物,这是一份在国内外核物理界很有影响和作用的期刊。刊物办得有特点,对学会会员了解国内外核物理研究动态和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3,2006年度学术活动计划

 

    制订了学会2006年度学术活动计划。

 

         感谢上级学会对核物理分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核物理分会

2005年1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