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分会2005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在挂靠单位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支持下,经过学会全体理事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术交流
1. 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
  由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和重庆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于2005年5月9-13日在重庆市召开。重庆大学方祯云教授主持开幕式,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陈和生研究员致开幕词,首先感谢重庆大学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所作的各项筹备工作。今年是世界物理年,100年前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等重要论文,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00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公众的物理意识正在削弱。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物理学在21世纪得到新的发展。重庆大学副校长李晓红教授致辞,欢迎来自全国的粒子物理学家欢聚重庆大学,并简要介绍了重庆大学粒子物理研究队伍的成长。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井冈山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山东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四川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理论所、高能所共24个单位160位代表。戴元本院士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有68位教授或研究员,占与会代表的43%,62名研究生代表占37%。50岁以下的代表占78%,年轻人为大多数。
  会议共交流了大会报告15个,分会报告79个。大会还邀请了朱永生研究员介绍《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情况,郑志鹏副理事长作了大会总结报告。与会者认为大会报告非常精彩,内容涉及粒子物理的前沿领域,即将运行的LHC以及直线对撞机未来物理,还有国内BESII物理成果和BEPCII/BESIII的进展。
  分会报告分为两个组:粒子物理理论和粒子物理实验同时进行。报告者25人为研究生,占32%。会议主题涉及LHC物理和Linear Collider,B物理和CP破坏,天体物理与宇宙学,t-粲物理,轻强子谱与强子物理,超出标准模型的探讨,QCD的微扰与非微扰理论,弦理论,BEPCII和BESIII进展,中微子物理,RHIC物理。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理事会,讨论了06年将召开高能物理学会年会,选举产生第七届理事会和领导机构。理事们讨论了理事会换届的原则和理事单位的确定以及年会举办的时间与地点,决定明年下半年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
  10日晚,举行了高能物理国际合作讨论会,讨论有关LHC合作问题。陈和生所长首先通报了5月14-15日即将在高能所召开的中国-CERN合作会议议程。他强调了参与CERN合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应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做出有显示度的合作成果以适应新的形势。与会代表各抒己见,认为CERN的LHC在未来的10-15年内是国际高能物理的中心,中国必须积极参与,中国高能物理界在这一点上应形成共识,以同一声音,通过不同渠道向有关上级反映,以得到国家的支持,促使有关部门尽快做出决定和安排。
2. "2005量子色动力学(QCD)和强子物理"国际会议
  2004年,物理学的诺贝尔奖授予了发现QCD渐近自由的三位科学家;同时,2005年又是世界物理年。为此,结合这个契机2005年6月16-20日由北京大学主办了"2005量子色动力学(QCD)和强子物理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云集来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理论物理学家(其中来自海外的著名学者就有近70人)出席了会议,并就量子色动力学和强子物理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参加这次会议的著名学者有:G. Altarelli, A. Andrianov, S. Aoki, T. Appelquist, J. Bartels, C. Bauer, M. Beneke, G. Bodwin, S. Brodsky, M. Burkardt, I. Caprini, T.W. Chiu, M. Diehl, R. Fleischer, S. Forte, C.Q. Geng, T. Hatsuda, H.Z. Huang, A. Hosaka, E. Klempt, B.A. Kniehl, P. Ko, A. Kronfeld, J. Kuti, E. Laenen, R. Lebed, J. Lee, K.F. Liu, L. McLarren, C. Morningstar, B. Moussallam, T. Nakano, J. Negele, H. Neuberger, M. Oka, M. Pennington, J.W. Qiu, N. Saito, H.Satz, A. Schaefer, I. Schmidt, S. Sint, J. Soffer, D.E. Soper, E. Swanson, W.K. Tung, A. Ukawa, M. Vanderhaegen, J. Verbaarschot, X.N. Wang, N. Xu, S.N. Yang等。其中耶鲁大学的T. Appelquist 教授和欧洲核子中心的G. Altarelli教授分别作了大会开幕和闭幕报告。会议邀请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大会报告,同时,还有若干个分会,其内容含盖了格点QCD、重夸克物理、有效场论、微扰QCD、强子结构、强子谱、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本次会议共提交大会报告35个,分会报告51个。这些高水平的报告最后由World Scientific出版会议文集(作为Int. J. Mod. Phys. A的会议文集)。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所聘请与会的国外专家都是QCD与强子物理学界知名的资深学者或活跃在第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本次国际会议的目的就是为"量子色动力学"各分支领域顶尖的理论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聚集一堂,分析、探讨和展望这一物理学前沿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受到与会的各国专家的一致好评。而且,日本和韩国的许多专家学者甚至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这个会议打造成国际上认可的系列学术活动。另外,此次会议为工作在这个领域的青年学生、博士后提供了一次极其难得的交流机会。有关本次国际会议的详细资料,可以从会议主页:http://www.phy.pku.edu.cn/~qcd/ 获取。
  除了上述重要的国际会议之外,北大理论物理所还组织了若干次国内QCD与强子物理方面的小型研讨会。例如:2005年3月份在CCAST举办的"New Hadron States and QCD"工作月(朱世琳、刘川负责);2005年9月在北大举办的"新强子态研讨会"(朱世琳负责)。在这两次会议上,与会的国内各单位专家们就近年来实验上发现的一些新的强子态和奇特强子态、QCD的微扰与非微扰性质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3. 2005年"直线对撞机物理、探测器与加速器" 国际研讨会/暑期学校
  2005年"直线对撞机物理、探测器与加速器" 国际研讨会/暑期学校于2005年7月15-20日在清华大学理学院报告厅举行。此次研讨会是在德国DESY的建议和协助下,由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TUHEP)和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联合主办的,会议得到了李政道先生和清华大学的支持。CCAST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经费上对会议给予资助,CCAST还提供了外地来京学生的免费住宿。会议的目的是加强国际直线对撞机(ILC)的国际合作,促进中国对直线对撞机相关的物理及探测器与加速器的研究,加强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以便能更好地参加ILC国际合作。会议主席由清华大学邝宇平院士(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担任、高原宁教授任秘书长,会务由王青教授全权负责,清华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组具体承办。
  参加会议125人,分别来自国内外的16个单位。邝宇平院士致开幕词并介绍会议的背景,会议共邀请了美国、德国和国内的11位专家报告。报告分综述性的系列报告和专题报告,总有效报告时间为31小时,内容涉及直线对撞机物理、探测器与加速器物理。系列报告:微扰QCD和强子对撞机物理(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袁简鹏教授),直线对撞机物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韩涛教授),Higgsless理论及其在LHC和LC上的现象学(清华大学何红建教授),超对称大统一和弦理论及其现象学(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李田军博士),德国DESY和Freiburg大学的P.Wienemann从实验的角度综述ILC的物理,DESY的R.Poeschl综述ILC的探测器发展,DESY和米兰大学的C.Pagani教授综述ILC加速器技术。TUHEP的陈少敏教授利用TUHEP刚建立的网络电视系统,将会场与DESY连通, Heuer教授通过网络在DESY与会场实时交互地做了ILC现状的综述报告。韩涛教授作会议的总结综述报告,王青教授报告会务情况并致闭幕词。会议为加强交流,特别利用一个晚上和半个下午安排专门讨论,由清华大学的张斌博士主持,分别聘请会议的报告人袁简鹏教授和韩涛教授就听众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和问答。讨论比较热烈,收到了很好效果。会议还建立了专门的网页http://hep.tsinghua.edu.cn, 所有会议报告的电子版,报告和讨论的录音在报告后的第二天全部上网,方便大家下载和学习。
  在会议讨论中,加速器专家Carlo Pagani教授特别谈到未来ILC的选址问题。他指出由于欧洲已经有了CERN的LHC,不太可能将ILC建在欧洲。他认为:如果美国政府能批准足够的经费,则美国的费米实验室很可能是首选地点。如果美国政府不给予足够支持,则必然要在亚洲选址。这样中国是最可能的选地。在亚洲,虽然日本会力争,但由于资源和地理条件欠佳而没有希望。印度的条件也不如中国。中国的有利条件除人们公认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劳动力便宜之外,还因为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巴西是ILC加速器的超导腔所需的铌出产最多的国家。他认为单凭铌的资源这一条就足以使中国成为亚洲最佳选地。如此看来,国际上对中国在ILC方面能起的作用抱有很高期望。
  为了加强我国与ILC相关的研究工作,参会人员在讨论中提出建议,希望能将有关人员组织起来。Heuer教授会后也来信,希望能够保持对ILC研究工作的持续推动。为了使我国的有关研究人员形成一个在国际上更为醒目的研究队伍,邝宇平院士牵头向国内同行倡议组织一个TeV物理工作组,得到了同行们的积极响应,现已有30多人报名参加。目前工作组的筹备工作仍在继续中。
  此外,在会议结束后,探测器专家R. Poeschl将ILC探测器的模拟软件装入清华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的计算机中。清华有关人员已经能运行该软件,准备在ILC合作中做出更多贡献。
  这次会议交流和介绍了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现状和最新的发展,是对国内新物理领域的研究力量,特别是与ILC相关的研究队伍的一次检阅。会议推动了这方面工作的进一步合作,还培训了学生。这次会议对我国今后在此领域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会议的规模和产生的影响都超出了预期的水平。
4. 国际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讨会
  8月22-26日在北京举行了国际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讨会。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阿兰.古斯教授,林德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邝宇平院士等以及国内代表约15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未来20年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研究将会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我们正处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深入发展、交叉融合的一个重要时代。在过去的20年里,宇宙学观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暴涨宇宙模型。暴涨模型描述了在宇宙产生之后大约10^(-34)秒宇宙是如何演化的。暴涨模型不仅可以很简单经济地解决热大爆炸模型中存在的平坦性,视界以及多余单极子的问题,而且暴涨时期源于暴涨子的量子扰动可以自然地为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的涨落提供所需要的种子。这个发生在暴涨时期的量子扰动成功地解释了宇宙学观测中发现的微波背景辐射功率谱温度扰动的声学峰以及近标度不变的特性。同时宇宙学观测确定了我们的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7亿年。对Ia型超新星的观测提供了宇宙正在经历加速膨胀的强有力的证据。基于这些观测,人们认识到宇宙由73%的暗能量,23%的暗物质以及4%的重子物质组成。
  粒子物理在过去的20年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于量子场论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实验观测精确的吻合。因此人们确信至少在100GeV以下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成功的。然而,由于存在Higgs粒子的质量等级问题,以及更确切地,中微子存在质量,人们必须寻求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的理论。未来的LHC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粒子物理的新信息,从而打开一扇通向更基本理论的窗户。
  过去20年宇宙学和粒子物理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还面临很多未知的难题。比如暗能量是什么,暗物质是什么,有关暴涨的物理(特别是如何在一个基本理论中构造一个现实的暴涨模型),宇宙弦,超对称等等。未来20年无论是粒子物理还是宇宙学都将因新实验的开展而迎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
5. 2005年"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为了加强我国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及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加速该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促进学术交流,受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托,2005年度"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于2005年8月1-20日在浙江大学举办。会议由浙江大学贺贤土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吴岳良教授负责。
  暑期学校分成两个阶段:前二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授"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实验发展情况及新的研究动态及成果;最后一周(8月15至20日)为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邀请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学员为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青年学者及青年教师。
  授课内容―贺贤土院士:高能量密度物理中的若干问题;罗民兴教授:量子场论引论;吴岳良、杨炳麟: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及其扩展;刘纯、杨金民:超对称理论基础及其唯象;蔡荣根、王 斌:引力理论,黑洞及量子引力;陈学雷、戴子高:天体物理理论基础;俞允强:宇宙学基础;范祖辉、张新民:暴涨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高怡泓、杨焕雄:弦理论和弦宇宙学。
  前沿讲座邀请的专家有:Andrei Linde(Standford),Joe Silk(Oxford),Eva Silverstein(Stanford),Renata Kallosh(Stanford),Ira Wasseman(Cornell),Ned Wright(UCLA),Mark Trodden(Syracuse),Henry Tye(Cornell),B.L.Young(Iowa), Gerard t'hooft(Utrecht),贺贤土(浙江近代物理中心),陆埮(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等。220多位研究生及20多位专家学者约250人参加了暑期学校。
6. 2005年粒子物理学前沿讲座:重味物理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高能物理学界的学术水平,高能所、理论所与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自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前沿讲座。根据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发展及国内的需要,集中讨论一个前沿问题,如中微子与宇宙学,QCD,标准模型检验及新物理等。每次请10位左右国外知名的工作在第一线的专家,从理论与实验的角度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国内参加的青年学生与学者也可以介绍他们有关的工作。今年的主题是"重味物理",于2005年8月13-17日在北京昌平区西御园会议度假中心召开。(会议网址为http://bes.ihep.ac.cn/conference/2005summersch/ index.html.)此次讲座由亚太理论物理中心、高科技中心、高能所和理论所资助。
这次学术讲座邀请了8位在国际重味物理领域的知名教授。来自圣母玛利亚大学的I.Bigi教授介绍了CKM矩阵、粲物理(理论)和CP破坏;台北中央研究院物理所H-S.Lee教授从理论角度和加州大学J.Richman教授从实验角度介绍了B物理;Purdue大学I.Shipsey介绍了粲物理(实验);巴伦西亚大学A.Pich教授和维多利亚大学的M.Roney教授分别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介绍了t 物理;阿贡国家实验室的T.Tait教授和罗契斯特大学的R.Demina教授从理论和实验角度介绍了顶夸克物理。
  与会者对各位专家的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利用各种机会参与讨论,讨论过程积极而热烈。青年学生和博士后也对他们目前的研究成果作了报告,包括J/y衰变,y'和y"衰变等等。大家希望这样的讲座能够每年坚持下去。
  这次讲座共144人参加,其中22位教授、5位博士后和106位研究生。他们分别有理论和实验的背景,来自全国13个城市的17所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理论所和高能所)。
7. 2005年中国物理学会的秋季会议
  9月18日在武汉举办,学会副秘书长吴岳良教授和学会理事王青教授负责2005年秋季会议的"粒子物理和宇宙学"分会,组织了一天的报告。吴岳良教授还被邀请做了关于"对称原理与统一理论、对称破缺与低能唯象"的大会特邀报告。
二、第四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为了培养和激励青年科技人员的创造和进取精神,为发展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做出更大贡献,高能物理学会从1999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该项活动也是学会团结广大青年工作者,推荐、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措施。高能物理学会在1999,2001,2003年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报告会,京区常务理事六届五次会议决定第四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延期与  明年第七届高能物理分会学术年会同期举行。
三、世界物理年的活动
  为了宣传世界物理年,向社会上介绍物理学进展,5月重庆会议期间学会推荐两位科学家在重庆大学作了科普报告:微观粒子物理浅谈(郑志鹏研究员),来自宇观世界的微观粒子-宇宙射线(谭有恒研究员),两个报告都受到了重庆大学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为参加重庆会议的与会者发放了中国物理学会制作的2005世界物理年的杯子。为第六届理事和往届常务理事发放了中国物理学会制作的2005世界物理年的纪念品。
四、组织工作
  根据中国物理学会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收取会员个人会费。在各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截至2005年2月已收取了217人的会费并颁发了会员证,收取的会费30%上交中国物理学会。今年5月重庆会议时,缴纳了会费的与会者收取80%的会议注册费,以鼓励个人会员缴纳会费。2月之后交纳会费的会员有:宋红伟,班勇,钱思进,冒亚军,王顺金。
  2005年学会继续为全体理事订阅《现代物理知识》科普期刊,并及时把重庆会议、常务理事会纪要、"晨光杯"会议通知、会员交费情况等在网上公布。
  高能所马中骐研究员以"转动对称性、束缚态和散射相移"荣获2004-2005年度王淦昌物理奖。
  马宇倩、李卫国当选为IUPAP的C4, C11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