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分会2004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在挂靠单位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支持下,经过我学会全体理事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术交流

1. 32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

2004816-22日,第32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副院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他首先代表中国科学院热烈祝贺第32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的隆重开幕,并表示很高兴看到首次在中国举办这个国际高能物理领域的盛会。他讲道:“1988年,中国利用有限的资源成功地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物理成果。去年,中国政府批准了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工程,即BEPCII工程。我们希望改造后的对撞机在同类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并取得世界级的物理成果。”

他还谈到,由于高能物理实验装置的规模和所需经费量越来越大,国际合作逐渐成为现今通行的方式。中国政府始终十分重视高能物理大型实验装置和用于交叉学科研究的大科学平台装置的建设,同时大力支持国际合作。 BEPCII、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等实验装置提供了国际合作和交流的窗口。中国诚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加入BEPCII的物理研究或中国的其他科研项目,也积极支持中国科学家参加高能物理实验国际前沿的合作。最近中国政府又批准了建设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他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国际高能物理将会对科学乃至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国际高能物理会议是由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协会发起的两年一次的特大型系列国际会议,是世界高能物理研究领域最大、最重要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得到了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物理学会的支持。

在为期7天的会议期间,代表们深入交流粒子物理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最新发展,探讨与天体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宇宙学等领域的交叉前沿研究,并讨论先进加速器技术和粒子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大型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的设计方案。这次会议共有大会报告25个,分会报告296个,分为13个专题。两位中国高能物理学家分别在大会上报告国际强子谱学和中微子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有33位国内的物理学家(包括6位来自台湾的物理学家)和十多位海外华人物理学家将在分会上作学术报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最新成果得到了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高度评价。

820日,在第32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所长多尔芬教授宣布了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19日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特别会议上的决定:下一代大型直线对撞机的技术方案确定为低温超导加速技术。而后,举行了中外媒体参加的新闻发布会。这一重大决定为国际高能物理界联合进行下一代大型直线对撞机的设计和R&D,确定造价,进而选择host country奠定了基础。

拟议中的直线对撞机是一台超高能量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继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正在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之后世界高能物理的下一代高能加速器。它由两台大型超导直线加速器组成,分别将正负电子加速到2500亿电子伏特的能量,质心系能量达到5000亿电子伏特,以后还可以扩展到10000亿电子伏特,将建造在总长约40公里的地下隧道里,预计造价为数十亿美元,在2016年前后建成。这样装置的建设、运行和科学研究必然广泛采取大规模国际合作的方式。大型加速器从关键技术的研究,到方案的设计和建设调试,周期往往长达三十年以上,所以十多年前国际高能物理界就开始研究下一代的高能加速器-大型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的关键技术,其核心就是加速技术。

在大型直线对撞机关键研究的国际合作方面,中国高能物理学家一直积极参与,并有一定基础。目前,高能所正在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努力制定中国参加大型直线对撞机的国际合作的策略和计划,认真部署,积极建立合作渠道,选择重点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技术,争取能在未来大型直线对撞机建设的国际合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2. 第三届国际重夸克偶素研究群体2004年年会和重夸克偶素物理理论及实验新进展研讨会

第三届会议在欧洲核子中心与费米实验室相继举办第一和第二届会议后,于2004101215日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会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40余名工作在重夸克偶素物理理论与实验领域的物理学家以及国内各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在该领域的知名专家、相关科研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等约7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研究员致开幕词。陈所长还简单介绍了高能所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国际重夸克偶素研究群体的主要发起人Nora Brambilla介绍了历次会议的简单情况。

本次会议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在相关研究领域内理论和实验的交流与合作;针对各大加速器上有关重夸克偶素的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开展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以期能理解和重夸克偶素相关的强相互作用现象及利用重夸克偶素来发现一些新的、重要的物理规律包括新物理,推动重夸克偶素物理理论和实验的发展。会议共有大会报告56个。工作在重夸克偶素物理领域的理论家和实验家报告了在重夸克偶素谱、重夸克偶素的衰变和产生、标准模型测量和介质中的重夸克偶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BelleBabar实验组报告了B介子工厂上的最新实验进展;CLEO-c 报告了1P1态的发现、Upsilonpsi’衰变以及D物理的最新结果;费米实验室报告了在D0CDF上的重夸克偶素产生的结果;Brookhaven实验室介绍了介质中的夸克偶素的产生。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提供了11个实验方面的报告,全面介绍了北京谱仪II 利用所获取的J/psipsi’psi’’数据,在非常规介子态的寻找、强子谱的研究以及psi’’DDbar衰变的寻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理论家们报告了格点QCD理论、粲偶素与双粲偶素产生、Bc物理、粲偶素激发态等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展,并对实验上新发现的X(3872)Ds激发态的可能的理论解释等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些实验和理论的最新进展,引起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在本次会议中,来自CLEO的代表还报告了CLEO-c今后的运行计划和物理目标;北京谱仪合作组介绍了正在建造中的北京谱仪III的进展情况及今后的物理目标;德国GSI实验组介绍了PANDA实验计划及其在粲偶素物理方面的研究前景。会议还充分讨论了概括目前理论和实验在重夸克偶素谱、重夸克偶素的衰变和产生、标准模型测量和介质中的重夸克偶素等方面的现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的黄皮报告书。该黄皮报告书在将来5-10年内将对重夸克偶素物理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加强在重夸克偶素研究领域内理论和实验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重夸克偶素物理理论和实验的发展。

3. 全国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

受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委托,全国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HFCPV-2004)于200448日至12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由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具体组织。

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B介子衰变和CP破坏,粲物理和强子物理,微扰与非微扰QCD, 中微子物理,新物理唯象研究。参加会议的代表72人,分别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原子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7个研究所和大学。

会议期间,22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北京大学赵光达院士报告了粲物理的研究进展情况。南京大学王凡教授报告了组分夸克模型研究情况。北京大学马伯强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平加伦教授报告了目前的研究热点“五夸克态”。中科院高能所沈肖雁研究员等人报告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国际合作组的最新实验测量结果。中科院高能所杜东生研究员、吕才典研究员、中科院理论所李小源研究员、吴岳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肖振军教授和河南师范大学杨亚东教授等报告了B介子物理和CP破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华中师范大学王恩科教授报告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方面的研究工作。何汉新研究员,乔从丰研究员,岳崇兴教授等专家学者也做了学术报告。

在会场内外,与会代表们对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多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会议学术性强,气氛热烈。许多专家还对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学科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 粒子天体物理与空间天文研讨会

2004426日-52日,中国天文学会空间天文和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云南丽江联合举办了“粒子天体物理与空间天文”研讨会。

会议由我所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学会主办,是近年来我国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天文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的9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何泽慧院士、陆埮院士、李惕碚院士、云南天文台台长李焱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文处董国轩处长等。今年适逢我国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何泽慧先生90寿辰,与会代表们通过各种形式祝福何先生健康长寿。

会议期间,代表们在粒子天体物理及相关前沿研究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就“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项目和中国空间天文的发展进行了讨论。高能所张双南、卢方军、吴伯冰、陈勇等青年科研人员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主要的空间高能天文项目的综述报告,主要包括:中国空间实验室上的天文试验-大天区快速成像多波段谱仪,HXMT的科学目标、项目进展及硬件设计、进展,探月计划中的X射线谱仪及下一代高能天文探测器等,展示了这些项目的高度创新性和可行性,说明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促进中国天文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强调所有科学家将在这些设备的未来使用上拥有平等权利。

与以往研讨会相比,此次会议具有几个重要创新之处。除12个特邀报告外,所有与会者都准备了正规的A0纸大小的张贴报告,会议的主要时间集中在围绕张贴报告所开展的充分讨论上,改变了以往的学术会议只做报告、交流有限的状况。而且,几乎所有报告的电子版都于会前送交到会议主页,使与会者得以较早接触到会议的具体内容,增加了学术交流的深度。会议还对中国空间天文的发展战略及方法、宇宙线研究的未来计划、多波段天文设备之间的合作、HXMT项目的建造和科学目标、空间实验室上天文试验的科学目标等进行了专题讨论,达成了有效组织队伍、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在一些前沿领域协力攻关的共识,为下一步中国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天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会议达到了预期的促进学术交流、讨论下一步发展的目的。许多代表会后表示,这次会议组织得力、节奏紧凑,会议内容前沿而具体,讨论热烈且深入,是他们参加的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的成功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高能所良好的形象,展示了高能所在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天文领域的实验、空间观测和理论研究队伍的实力。

二、组织工作

根据中国物理学会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收取会员个人会费。在各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截至200412月已收取了184人的会费。计划在1月底完成这些人员会员证的领取和发放工作。

2004年学会继续为全体理事订阅《现代物理知识》科普期刊,并及时把《中国物理学会通讯》寄给各位理事,目的在于加强学会与理事间的联系。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在中国物理学会领导下,我学会将积极参加世界物理年的各项活动,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努力让公众了解物理学的研究与进展,让物理学走进大众的生活。